[實用新型]抗滑橋梁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48663.3 | 申請日: | 2007-05-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31354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05 |
| 發明(設計)人: | 劉名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D18/00 | 分類號: | E01D18/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劉世平 |
| 地址: | 610031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橋梁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橋梁,特別涉及一種應用在交通工程中對滑坡體處理時所采用的抗滑橋梁。
背景技術
目前,在交通工程如鐵路、公路施工中,當路線遇到滑坡體1時,如圖1(a)所示,傳統的作法通常采用繞避線路2、抗滑樁3、大跨橋4三種方案來處理滑坡體。
1)繞避線路2:是將路線改到滑坡體1以外經過。此種方法常常因為繞避滑坡體而惡化線路條件,同時增長線路長度,加大工程投入。若工程施工過程中才發現滑坡體,還會因為改線而造成兩端已施工的工程報廢,形成廢棄工程。
2)抗滑樁方案3:如圖1(b)、1(c)是先將抗滑樁3.1植入到滑坡體1并使其穩定,然后再在處理過后的滑坡體1上填筑帶狀路堤3.2經過。由于“抗滑樁”3.1除承受自身重力產生的豎直力N外,還要承受滑坡體1產生的下滑力F1,還要承受來自帶狀路堤3.2的土壓力F3及車輛3.3產生的活載土壓力F2,從而使抗滑樁的水平推力加大許多,而惡化了受力條件。因此要穩住滑坡體并保證其上的路堤3.2安全與車輛3.3安全,通常要在滑體內設置許多抗滑樁3.1,故工程投入大、施工周期長。
3)大跨橋方案4:通常采用特殊設計的大跨度結構,通過一跨跨過滑坡體1。這樣投資往往很高,加之工程滑坡是在施工中產生的,其滑坡體兩端的工程一般均已施工。若發現工程滑坡后才臨時改用大跨結構,往往線型條件不夠而無法實現。同時采用大跨橋設計及施工周期長,難以滿足工期要求。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了一種既可以減少工程投入、節約投資、減少對滑坡體的擾動,能有效保證工期,并能夠穩住滑坡體并保證路堤安全、行車安全的抗滑橋梁。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抗滑橋梁,包括橋臺及設于橋臺上的梁部,所述橋臺設于滑坡體之外,所述橋臺之間增設抗滑橋墩,抗滑橋墩包括露出滑坡體的上墩、及埋入滑坡體內的下墩,上墩、下墩之間呈偏心設置。
為了減少滑坡體對抗滑橋墩產生的滑動力,所述下墩的迎滑面為弧形。所謂迎滑面是指承受滑坡體水平推力的工作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減少工程投入、節約投資、減少對滑坡體的擾動,能有效保證工期,并能夠穩住滑坡體并保證路堤安全、行車安全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a)是現有技術中處理滑坡體的平面布置圖;
圖1(b)是圖1(a)的A-A截面圖;
圖1(c)是圖1(b)中“抗滑樁”的受力分析圖;
圖2(a)是本實用新型抗滑橋梁平面布置圖;
圖2(b)是本實用新型抗滑橋梁立面圖;
圖2(c)是圖2(a)中的B-B截面受力分析圖;
圖2(d)是圖2(c)的C-C截面圖;
圖2(e)是圖2(c)的D-D截面圖。
圖中:1滑坡體、2繞避線路、3抗滑樁方案、3.1抗滑樁、3.2帶狀路堤、3.3車輛、4大跨橋方案、5抗滑橋梁、5.1橋臺、5.2抗滑橋墩、5.3梁部、5.4上墩、5.5下墩、5.6迎滑面、5.7偏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2(a)-(b)所述的一種抗滑橋梁5,包括橋臺5.1、抗滑橋墩5.2及設于橋臺5.1、抗滑橋墩5.2上的梁部5.3,所述橋臺5.1設于滑坡體之外,所述抗滑橋墩5.2設置于所述橋臺5.1之間。如圖2(c)-2(e)所示的抗滑橋墩5.2,抗滑橋墩5.2包括露出滑坡體的上墩5.4、及埋入滑坡體的下墩5.5,上墩5.4與下墩5.5之間設置偏心△5.7。所述下墩5.5的迎滑面5.6為弧形,減少了滑坡體對抗滑橋墩5.2產生的滑動力。迎滑面是承受滑坡體水平推力的工作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4866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