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發動機缸體水套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30221.6 | 申請日: | 2007-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48912Y | 公開(公告)日: | 2008-11-12 |
| 發明(設計)人: | 彭家慶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F1/14 | 分類號: | F02F1/14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孫文彩 |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動機 缸體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動機缸體水套,屬于汽車發動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很多新技術應用到汽車發動機中,如VVT、CBR、DGI等,將使發動機的升功率不斷的加大,同時發動機的熱負荷也越來越高,而發動機冷卻系統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發動機的使用壽命,發動機冷卻系統不好很容易造成發動機拉缸,導致發動機報廢。發動機最高溫度主要分布在缸體缸孔周圍,而缸體水套的冷卻主要是對缸孔的冷卻,因此,缸體水套的設計在缸體設計過程中非常關鍵。現有的缸體水套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缸體水套入水口與水套本體之間存在拐角,使得冷卻水從水泵出口到進入缸體水套本體這段區域壓降損失很大,冷卻水在缸體水套內的流速較小;二是由于結構設計的原因,冷卻水由缸體水套前端經發動機進氣側流至缸體水套后端時流速逐漸降低,使得遠離缸體水套入水口的缸體水套后端的缸體冷卻效果差。
實用新型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動機缸體水套,在滿足發動機性能、排放及冷卻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水套入水口的入水方向,降低冷卻水從水泵出口到進入缸體水套本體這段區域的壓降損失。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發動機缸體水套,所述水套本體是設置在缸體與缸套之間的環形缸體水套,缸體水套的入水口設置在水套本體前端的切線方向上。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也在于:
在遠離缸體水套入水口的缸體水套后端,水套本體中流過水流的斷面面積小于缸體水套入水口流過水流的斷面面積。
所述缸體水套的入水口突出于水套本體。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1、本實用新型缸體水套入水口設置在水套本體的切線方向上,使得由水泵出來的冷卻水能快速流暢地進入水套本體中,減小冷卻水在這段區域的壓降損失,提高冷卻效率。
2、由于水流到達缸體后端后,水流的速度將逐漸減小,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水套本體在遠離缸體水套入水口的缸體水套后端的截面減小,提高了冷卻水在該部位的流速,因而提高了該部位上的冷卻效果,提高了套體水套整體冷卻均勻性。
3、本實用新型中缸體水套入水口突出于缸體水套本體,便于和水泵出水口連接。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缸體水套的發動機排氣側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缸體水套的發動機進氣側視圖。
圖中標號:1、缸體水套,2、缸體水套入水口,3、截面減小區域,4、缸蓋水套上水口,5、水套鼻梁。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1、圖2,圖中箭頭所示為冷卻水的水流方向,本實施例以四缸發動機為例,發動機缸體水套1是一種在缸體與缸套之間的環形水套,缸體水套的入水口2設置在水套本體的切線方向上,并突出于水套本體,這種結構設計,一是便于水套本體和水泵出水口連接,二是使得由水泵出來的冷卻水能快速、流暢地進入缸體水套;冷卻水進入缸體水套后由缸體的進氣側環繞著缸體從前端流向后端,再經缸體排氣側流向缸體前端,同時冷卻水通過設置在包括水套鼻梁5的部位在內的缸體水套上沿口上的缸蓋水套上水口4進入缸蓋水套以冷卻缸蓋,最終在缸蓋水套出水口中流出,通過冷卻水的流動冷卻把缸套內部的熱量散發出去。本實施例中將水套本體在遠離缸體水套入水口的缸體水套后端設為截面減小區域3,使得在遠離缸體水套入水口的缸體水套后端,水套本體中流過水流的斷面面積小于缸體水套入水口流過水流的斷面面積,增加了冷卻水在截面減小區域的流速,提高了該區域的冷卻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3022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