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背光模組和使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裝置因具有低輻射性、體積輕薄短小和耗電低等特點,且隨著相關技術的成熟和創新,種類日益繁多,廣泛應用在手機、個人數字助理、筆記本電腦、個人電腦和電視等領域。然而,由于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顯示面板本身不具發光特性,所以必須配合一定背光光源才能實現顯示效果。
隨著液晶顯示裝置尺寸、構造和用途的不同,其用于提供背光光源的背光模組的結構也有不同。目前,背光模組依據光源設置位置的不同,主要有側光式和直下式兩種。直下式背光模組是將光源排列于模組正下方,以獲得較強的亮度,主要應用在較大尺寸的液晶顯示裝置,如液晶電視。
為了達到直下式背光模組的規格要求,比如厚度,亮度以及均勻度等,在進行直下式背光模組設計時通常會有所取舍,比如,為了使厚度變薄,需減少其燈管與擴散片之間的距離,然而卻容易使燈管條紋(Lamp?Mura)現象變嚴重;為了解決燈管條紋的問題,需將燈管之間的距離增大,然而,在一定空間內,模組內可容納的燈管數目變少,如此背光模組的整體亮度會降低。不管何種取舍均會影響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背光模組設計不優,必須有所取舍的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最優化設計從而達到亮度高且滿足均勻度要求的背光模組。
還有必要提供一種采用上述背光模組,具有良好顯示效果的液晶顯示裝置。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擴散板、一反射片和至少二光源,該擴散板與該反射片相對設置,該至少二光源平行排列設置于該擴散板與該反射片之間。其中,每一光源至相鄰光源的距離與每一光源中心至擴散板的距離的比值為2.4~2.6。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一液晶顯示面板和與該液晶顯示面板相對設置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一擴散板、一反射片和至少二光源,該擴散板與該反射片相對設置,該至少二光源平行排列設置于該擴散板與該反射片之間。其中,每一光源至相鄰光源的距離與每一光源中心至擴散板的距離的比值為2.4~2.6。
相較于現有技術,該背光模組依據其每一光源至相鄰光源的距離與每一光源中心至擴散板的距離的比值,僅通過其模組寬度、多個光源的數目、每一光源的管徑以及每一光源至該反射板的距離之間的幾何關系,即可得到擴散板,光源和反射片之間的最佳位置關系,從而使該背光模組具有最優化設計,從而達到亮度高且滿足均勻度的規格要求。該液晶顯示裝置采用該亮度高且滿足均勻度要求的背光模組,從而具有良好顯示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較佳實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模組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3是圖2中背光模組在一條件下的五組采樣十三點的最大亮度與均勻度的曲線示意圖。
圖4是圖2中背光模組在與圖3同一條件下的五組亮度與采樣十三點的均勻度的曲線示意圖。
圖5是圖2中背光模組在另一條件下的五組采樣十三點的最大亮度與均勻度的曲線示意圖。
圖6是圖2中背光模組在與圖5同一條件下的五組亮度與采樣十三點的均勻度的曲線示意圖。
圖7是圖2中背光模組取不同厚度時亮度的曲線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1,其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較佳實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圖。該液晶顯示裝置1包括一液晶顯示面板15和與該液晶顯示面板15相對設置的一背光模組10。該背光模組10是一直下式背光模組,其包括一擴散板11,一反射片12和多個光源13。該擴散板11與該反射片12相對設置,該多個光源13平行排列且等距離間隔設置于該擴散板11與該反射片12之間。
請參考圖2,其是該背光模組10的剖面放大示意圖。該多個光源13是燈管,其可為冷陰極熒光燈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或熱陰極熒光燈管(Hot?Cathode?Fluorescent?Lamp,HCFL),或其它燈管。定義該多個光源13的數目為n,該背光模組10的寬度為W,該背光模組10的厚度為該擴散板11至該反射片12的距離H,每一光源13的管徑為D,每一光源13至該反射板12的距離為h,由圖2可知各元件之間的幾何關系為:每一光源13中心至該擴散板11的距離h’=H-h-D/2,每一光源13至相鄰光源13的距離W’=[W/(n+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