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缽碗連通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10919.1 | 申請日: | 2007-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69938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6-11 |
| 發明(設計)人: | 朱德峰;徐一成;陳惠哲;趙勻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G9/10 | 分類號: | A01G9/10 |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劉曉春 |
| 地址: | 310006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缽碗連 通式 缽形毯狀 秧苗 育秧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稻機械化插秧育秧盤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水稻機械化移栽所用的秧苗,其育秧盤有兩種,一種是長方形塑料育秧盤,育秧盤中放置底土形成苗床,苗種無序隨機散播在苗床上,所育成的為毯狀秧苗。插秧時,插秧機的秧爪在毯狀秧苗上抓取一定面積的秧苗植入田中,每次抓取的秧苗一般在三到五株,多時6-10株,空穴率5%左右。另一種秧苗育秧盤是由長方形平板上按一定順序排列凹下的缽碗構成,苗種播在缽碗中,每缽中的播種量一定,可根據需要變化,育出的秧苗各缽之間是獨立的,不連成一片。前一種秧苗育秧盤是日本,韓國機插秧育苗的主要方法,也用于我國常規稻機插秧的育種。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的50%左右,雜交稻的移栽要求移栽密度比常規稻低40-80%,每叢1-2株,利用前述第一種育秧盤所育成的毯狀秧苗無法達到雜交稻機插秧要求。后一種育秧盤所育成的缽狀秧苗雖然可實現每缽1-2株,但其脫離缽盤后在插秧機上達到有序排列插秧有困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能適于雜交稻機插秧要求的缽碗連通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育秧盤的周邊設有具有一定高度的邊壁,所述育秧盤的盤底設有縱橫排列的若干缽碗,所述盤底設有連接相鄰缽碗間的連通溝槽。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秧苗育成后,育秧盤中的秧苗既連接成片,又按叢有序排列分布,達到雜交稻的少本定量傷秧率低機插秧要求。并且相鄰間秧苗很大程度上通過處于連通溝槽中的根相連,既保證秧苗間連接強度及連接成形性,又使得插秧機分割插秧更為容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C處放大圖。
圖3為圖1的A-A剖視放大圖。
圖4為圖1的B-B剖視放大圖。
圖5為利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育秧盤實施例育秧成苗后,在圖4的剖視方向,秧苗間的形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1、2、3。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缽碗連通式缽形毯狀秧苗育秧盤的周邊設有具有一定高度的邊壁11,所述育秧盤的盤底10設有縱橫排列的若干缽碗12,所述盤底設有連接相鄰缽碗間的連通溝槽。
在本實施例中,橫向相鄰缽碗間的連通溝槽13的橫截面積大于縱向相鄰缽碗間的連通溝槽14的橫截面積。這樣,能根據插秧機的工作特點,在進一步增加秧苗根系生長的同時,保證秧苗間能在插秧時被容易分離。
所述連通溝槽的深度最好小于溝槽底部至缽碗底部的深度。
所述連通溝槽的橫截面槽形可以是弧形槽、方形槽、三角形槽或底部呈弧形的槽等。
本實施例中,所述育秧盤為塑料膜片經吸塑或壓塑而成的一體式結構。所述缽碗底部設有一個或多個小孔15。所述盤體的周邊形狀呈矩形。
參照附圖4,育秧時,在育秧盤中放入底土至超過缽碗一定厚度,再將種子對應缽碗位置播于底土表面,使種子形成按缽碗排列形式的有序排放,最后覆蓋頂土,頂土覆蓋在整個盤體上,盤體四周一定高度的邊壁11形成頂土的邊界,在秧苗的生長過程中,由于根的伸展性,一部分根在連接溝槽及缽碗表面以上的土中生長使各缽苗相互連接成一片形成缽形毯狀秧苗,達到雜交稻機插秧要求,并且,相鄰間的秧苗很大程度上通過處于連通溝槽中的根相連,既保證秧苗間的連接強度及連接成形性,同時又使得插秧機分割插秧更為容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學,未經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1091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去除青春蕾并有美容護膚作用的化妝品
- 下一篇:一種現澆砼用輕質胎模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