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無線寬帶網絡條件下的監控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97903.1 | 申請日: | 2007-11-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88628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1-28 |
| 發明(設計)人: | 戴林;王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天地偉業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26 | 分類號: | H04L12/26;H04L12/56;H04N7/18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常靜彬 |
| 地址: | 031600天津***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無線 寬帶 網絡 條件下 監控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網絡的技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能夠保證傳輸穩定、誤碼率低、播放連續的無線寬帶網絡條件下的監控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以3G、wi-fi、WiMax為代表的無線寬帶技術正在蓬勃的發展中。
Wi-Fi的英文全稱“Wireless?Fidelity”,對應的中文譯名是“無線保真”又稱802.11b標準,最高帶寬為11Mbps,在信號較弱或有干擾的情況下,帶寬可調整為5.5Mbps、2Mbps和1Mbps,帶寬的自動調整,有效地保障了網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其主要特性為:速度快,可靠性高,在開放性區域,通訊距離可達305米,在封閉性區域,通訊距離為76米到122米,方便與現有的有線以太網絡整合,組網的成本更低。
WiMAX的英文全稱為“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對應的中文譯名是“微波接入全球互通”,在眾多的無線家族成員中,它以IEEE?802.16系列寬頻無線標準為基礎。WiMAX技術的出現,彌補了Wi-Fi傳輸距離短的缺陷,同Wi-Fi一樣,它也須要創建一個“熱點”,但其網絡覆蓋范圍是Wi-Fi無法比擬的,WiMAX的傳輸距離高達50公里,傳輸速度最高可達75Mbps。對于須要隨時隨地高速接入互聯網的朋友,WiMAX是一種很好的技術解決方案,人們習慣上又把WiMAX稱為“無線DSL”,目前很多城市都開始提出寬帶城市的觀念。
適用于各種無線寬帶的終端設備大量涌現,甚至同時支持多種主流無線寬帶技術。由于不受網絡布線的限制安裝更為方便,因此,支持無線寬帶網絡的監控產品也必將在未來成為監控市場的主流。
圖1是現有技術的無線寬帶網絡條件下的監控裝置的數據流圖。
如圖1所示,視頻音頻采集裝置采集到的模擬量視頻、音頻數據經過A/D轉換裝置被轉換為數字量視頻、音頻數據,再經由MPEG4或H.264編碼器進行編碼壓縮為MPEG4或H.264標準的數據流,數據流通過數據發送裝置發送并經無線寬帶網絡傳播,接收端的數據接收裝置從無線寬帶網絡中接收MPEG4或H.264標準的數據流,再經MPEG4或H.264解碼器解碼還原為數字量視頻、音頻數據,此時的數字量視頻、音頻數據可接入計算機由計算機進行監控,或者經D/A轉換裝置轉換為模擬量視頻、音頻數據反映到監視器上。
但是,如上所述的已有技術中存在如下的不足點:
一方面,現有技術中無線網絡的無限射頻環境比較復雜,信號強度大小、無線干擾、建筑遮擋等等因素都會對數據的傳輸造成一定的影響,網絡傳輸質量(Quality?of?Service)很難保證;另一方面,監控領域的視頻傳輸技術,大多是采用MPEG4或者H.264等壓縮算法,雖然節省了帶寬,但是簡單照搬有線網絡模式而應用于無線網絡中則不能與無線寬帶條件下數據傳輸不平順,誤碼率高的特點適應,往往會出現視頻斷斷續續的現象,難以滿足監控領域的特殊需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保證傳輸穩定、誤碼率低、播放連續的無線寬帶網絡條件下的監控裝置。
本發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的無線寬帶網絡條件下的監控裝置,包括:視頻音頻采集裝置、A/D轉換裝置、MPEG4或H.264編碼器、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MPEG4或H.264解碼器、計算機、D/A轉換裝置和監視器;視頻音頻采集裝置、A/D轉換裝置、MPEG4或H.264編碼器、數據發送裝置組成發送端,數據接收裝置、MPEG4或H.264解碼器、計算機、D/A轉換裝置和監視器組成接收端,在發送端設置有發送端數字信號處理器和發送緩存;在接收端設置有接收端數字信號處理器和接收緩存。
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天地偉業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天津天地偉業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9790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腸桿菌重組菌及其應用
- 下一篇:共用信令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