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太陽能電源設備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91723.2 | 申請日: | 2007-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13484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10 |
| 發明(設計)人: | 張中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中強 |
| 主分類號: | H02J7/00 | 分類號: | H02J7/00;H02H7/18;H02J7/34;H02J7/35 |
| 代理公司: | 鄭州中原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霍彥偉 |
| 地址: | 45647***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太陽能 電源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源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太陽能電源設備。
背景技術
在資源、能源越來越緊缺的今天,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太陽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利用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電源設備由于其具有清潔、環保的優點已被廣泛應用。但由于技術線路的原因,現有的太陽能電源普遍存在輸出效率低,輸出電壓不穩定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數碼產品競相問世,而這類產品無論使用何種形式供電,都存在供電時限。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涉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量轉換率高,輸出電壓穩定,使用壽命長,即可以為手機、MP3等小型家電充電,還可以為供電低于12V的小型家電提供多種電源的太陽能電源設備。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與太陽能電池板并聯的蓄電池、與蓄電池并聯的穩壓輸出電路和充電輸出電路,該太陽能電源設備還包括蓄電池過充保護電路,蓄電池過充保護電路并聯于太陽能電池板和蓄電池之間。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LED照明電路。穩壓輸出電路包括并聯的+3V、+6V、+9V、+12V穩壓輸出單元。充電輸出電路包括并聯的+3V、+6V、+9V、+12V充電輸出單元。
本實用新型的蓄電池過充保護單元中電阻I與穩壓二極管串聯,又與微調電位器W和電解電容器IIC2組成的并聯電路串聯后,與蓄電池E并聯;三極管I的集電極接蓄電池正極,基極接穩壓二極管的正極,發射極通過電阻II與蓄電池負極相接;三極管II的基極通過電阻III接到三極管I的發射極與電阻II的接點處,集電極與二極管I串聯后接蓄電池正極,發射極接蓄電池負極,電阻IV與電解電容器III并聯后,一端與電阻III和三極管II的聯結點處相接,另一端接蓄電池負極;繼電器J與二極管I并聯,其輸出回路串聯在太陽能電池板正極和蓄電池正極之間。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3V穩壓輸出單元中,電阻V與穩壓集成電路I串聯后,依次與二極管II、二極管III、二極管IV串聯,穩壓集成電路I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接電容器IV和電容器V。所述的+6V穩壓輸出單元中,電阻VI與穩壓集成電路II串聯,穩壓集成電路II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接電容器VI和電容器VII。所述的+9V穩壓輸出單元中,電阻VII與穩壓集成電路III串聯,穩壓集成電路III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接電容器VIII和電容器IX。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3V充電輸出單元中,穩壓集成電路IV依次與二極管V、二極管VI串聯,穩壓集成電路IV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接電容器X和電容器XI。所述的+6V充電輸出單元中,電阻IX和開關串聯后接蓄電池正極;所述的+9V充電輸出單元中,電阻X和開關串聯后接蓄電池正極;所述的+12V充電輸出單元中,電XI和開關串聯后接蓄電池正極;
由于采用了以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家用太陽能多功能電源設備,充電安全可靠,轉換效率高,電壓穩定,沒有燥音干擾;可以輸出多種直流電壓,為手機、MP3、隨身聽等提供電源,配用電池箱還可以為小型充電電池充電,且不受電網停電的影響;是一種節能、綠色、環保型多功能電源設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方框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原理電路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外形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本實用新型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與太陽能電池板并聯的蓄電池、與蓄電池并聯的穩壓輸出電路和充電輸出電路。該太陽能電源設備還包括蓄電池過充保護電路,蓄電池過充保護電路并聯于太陽能電池板和蓄電池之間。該電源設備還包括LED照明電路;所述的穩壓輸出電路包括并聯的+3V、+6V、+9V、+12V穩壓輸出單元;所述的充電輸出電路包括并聯的+3V、+6V、+9V、+12V充電輸出單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中強,未經張中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9172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