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離子治療儀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91401.8 | 申請日: | 2007-08-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98463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13 |
| 發明(設計)人: | 邢永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靜美健康產業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N1/30 | 分類號: | A61N1/30 |
| 代理公司: | 鄭州中原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霍彥偉 |
| 地址: | 450001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離子 治療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醫療器械,具體涉及離子治療儀。
背景技術
人的健康最重要。為何會得病呢?究其原因是因為環境的污染、紫外線、電磁波、靜電等正離子即帶有正電荷的電子的污染。隨著這些屬于正離子的增多,人的身體就會嚴重的酸性、氧化。酸性、氧化加重之后,象鐵銹一樣的活性氧就會增多,會在人體內增加。特別是乳酸。身體無力是乳酸,免疫力低下也是乳酸,引起疾病還是乳酸,也就是說,氧化物質即正離子在體內增加正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其在體內的增加導致細胞功能衰退與細胞的老化,以至于細胞最終死亡,體內細胞數就會大量減少。這也就是所說的老化現象。
近幾年中,離子治療在國內外呈上升趨勢,這是國為它對某些疾病乃至亞健康人群具有明顯療效。但是目前市場上關于負離子療法的儀器存在有功能單一、治療方法不便,濃度較低,容易擴散等缺點,而且釋放出的電子不一定對人體有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場不擴散,有三個電壓擋位輸出的電場能量的離子治療儀。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離子治療儀,它包括電源,保險裝置I,保險裝置II,電源轉換裝置,控制系統電源,鍵盤,MCU控制系統,LED顯示屏,語音系統,端口轉換,驅動電路,離子轉換電路,離子電極板,中頻電場,高壓處理電路,限流系統及電壓轉換電路和效應器轉換裝置,電源通過電源轉換裝置輸入到驅動電路和MCU控制系統,鍵盤連接到MCU控制系統,MCU控制系統輸出到語音系統,MCU控制系統通過譯碼電路后輸入到LED顯示屏,MCU控制系統還通過端口轉換輸入到驅動電路,驅動電路輸出端連接中頻電路,中頻電路輸出連接到效應轉換器上,效應轉換器輸出連接到中頻電場;驅動電路輸出端連接高壓處理電路,高壓處理電路輸出端連接到限流電壓轉換電路,限流電壓轉換電路輸出端連接到離子轉換電路,離子轉換電路輸出到離子電極板;驅動電路還輸出到LED顯示器。
上述的離子治療儀,較好的方案是所述的MCU控制系統是嵌入式MCU控制系統。
上述的離子治療儀,另一較好的方案是所述的高壓處理電路采用漏感式松藕合變壓器。
上述的離子治療儀,優選的方案是在電源轉換裝置和驅動電路間還裝有保險裝置II。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輸出功能多樣化:
本實用新型不僅具有模擬自然界的負離子效應,而且有高壓電位療法的三個電壓擋位輸出的電場能量。可根據不同的患者辯證的治療。
2)治療過程自動化
本實用新型含有自動模式(電處方)功能,能夠在一定的時間段自動切換所需治療強度,并且可以自動切換電場能量及負離子濃度,以避免患者在使用中產生依賴性。
3)負離子能更穩定的導入人體:
本實用新型的極板采用雙極板人性化的設計,大的電極板釋放出負電子,另一張小的電極板起著讓電子引入體內的作用,這是用兩張極板夾住手,向體內攝取還原電子的方法。大的離子導子極板發生還原電子。另一張對極板不產生電子,起著吸引離子導子極板產生的還原電子的作用。因為兩張極板各自起著不同的作用,組成了一種還原電子最易進入人體的形式。
離子導子極板放出很多電子。反方向有對極板,將電子吸引至這邊。對極板吸引電子,使它進入體內。為什么貼在手上,是因為身體中流著血液。手在身體當中活動最多,血流通最好。從那兒供給還原電子的話,電子由皮膚進入血管,也就被攝入全身了。從離子導子極板供給電子后,從皮膚表面進入皮內、血管。電子進入血管中后,血液中的氫離子變成氫原子。在圖里面的的血管的下方有很多氫離子和氧化型的營養成份,是正的集中團體。這些都變成了在攝取還原電子的入口附近,就是圖的上方的氫原子,還原型維生素、還原型營養成份了。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原理框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MCU控制系統原理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驅動電路及各模塊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靜美健康產業科技有限公司,未經鄭州靜美健康產業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9140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