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芯片框架式封裝的芯片載片臺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72247.X | 申請日: | 2007-07-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54348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4-30 |
| 發明(設計)人: | 陳金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威宇科技測試封裝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3/13 | 分類號: | H01L23/13;H01L23/4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陳亮 |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東***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芯片 框架 封裝 載片臺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集成電路領域,具體地說,涉及集成電路的芯片的框架式封裝技術,尤其涉及其中的芯片載片臺。
背景技術
半導體封裝在新技術和工藝開發方面取得了穩步的進展,封裝尺寸顯著縮小,一直在向“芯片尺寸”封裝發展。框架式封裝因受限于框架本身加工工藝及封裝工藝,整個封裝體尺寸要大于芯片尺寸數倍。其中因考慮粘接劑的溢出,框架的芯片載片臺一般要比芯片尺寸大1毫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封裝體尺寸的減小,且影響一種框架對不同尺寸芯片的通用性,增加生產線品種更換的頻率。對一些載片臺上有鍵合金線要求的設計,因粘接劑溢出大小和形狀的不確定性,往往要選用有更大載片臺的框架以便預留足夠的空間給鍵合,這種常規的方法,限制了封裝尺寸的減小,影響產品的良率,增加了材料和工序成本。
為便于理解,這里參照圖1和圖2描述一個傳統的框架封裝的結構和工藝。如圖所示,在框架式封裝中,包括芯片載片臺15、芯片13、內引腳11和金線12等。芯片13通過粘接劑14等材料固定到載片臺15上。然后通過金線12將芯片12與內引腳11進行電連接,最后,利用塑封體(圖中未示出),將內引腳11、金線12、芯片13、載片臺15等封裝成一體,成為一塊集成電路。
如圖1和圖2所示,由于粘接劑14的流動性,在將芯片13粘接到載片臺15上時,粘接劑14會有相當部分的溢出于芯片13之外。這種溢出所帶來的問題在前面已作了描述。
因此,有必要對這種載片臺進行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對傳統的載片臺進行改進,設計一種新穎的結構,以消除上述粘接劑溢出的現象,從而可以使封裝尺寸更小型。
根據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芯片載片臺包括一臺面,在其固定芯片的位置周圍開設有一圈環形凹槽。
在上述述的芯片載片臺中,所述凹槽的截面為U型,也可以采用V型或半圓型。
在上述的芯片載片臺中,所述環形凹槽呈方形環狀,也可以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狀。
在上述的芯片載片臺中,所述環形凹槽略大于所述芯片的大小。
由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芯片載片臺設置了環形凹槽,為粘接芯片提供了外溢粘接劑的容置空間,因此,在將芯片粘接到載片臺上后,粘接劑的溢出被控制在環形凹槽形成的區域內,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載片臺的大小,進而控制封裝后的集成電路的大小。
下面將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結構和優點通過下面對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將更為明了。
附圖說明
圖1是傳統的框架式封裝結構的側視圖;
圖2是傳統的框架式封裝結構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框架式封裝結構的側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框架式封裝結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和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芯片載片臺的封裝過程與傳統的一樣,本實用新型的改進點在于,為了防止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的粘接劑溢出的現象發生,本實用新型在載片臺35上固定芯片33的位置周圍開設了一圈環形的凹槽36。
由于該環形凹槽36的存在,在粘接芯片33時外溢的粘接劑34可以流入到該凹槽36中,并被其阻擋。
對于該環形凹槽36的形狀,在圖3和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凹槽的截面采用U型,也可以采用V型、半圓型等其它形狀。環形可以是方形環狀,也可以圓形環狀,甚至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不規則的環形,只要該環形略大于封裝的芯片的大小即可。
環形凹槽的加工,可以采用模具沖壓或化學蝕刻等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威宇科技測試封裝有限公司,未經威宇科技測試封裝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7224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