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斜管混凝沉淀池有效
| 申請號: | 200720071793.1 | 申請日: | 2007-06-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64679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5-28 |
| 發明(設計)人: | 卞化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現代中醫藥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21/02 | 分類號: | B01D2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 代理人: | 黃志達;謝文凱 |
| 地址: | 200051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斜管混凝 沉淀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處理設備,尤其涉及一種混凝沉淀池。
背景技術
在工業上,對于含有懸浮固體或膠體污染物的污水通常采用混凝沉淀法進行處理。其處理過程主要包括:污水進入混合池加入混凝劑及助凝劑后充分混合,然后進入混凝反應池進行反應,懸浮固體或膠體污染物凝聚成較大的絮狀物,最后進入沉淀池沉降絮狀物,并排出污泥和清水。在整個過程中沉淀池是非常重要的設備,其結構也相對較為復雜。工業上,斜管沉淀池較多地被采用。一般斜管沉淀池的結構為:在池體兩相對的池壁上部,分別開有進水口和出水口,與出水口同側的池壁底部開有污泥出口,池底自進水口一側至污泥出口一側由高至低逐步傾斜,池內由擋板將池體分隔成上下兩層,上層為清水區,下層為布水區及沉淀區,進水口通過一垂直的通道與沉淀區相通,擋板上安置一組斜管,斜管的下端進口與布水區及沉淀區相通且近污泥出口一側,上端出口處于清水區的中上部且近進水口的一側。污水從進水口通過垂直的通道進入布水區和沉淀區,然后通過斜管進入清水區。由于斜管的阻擋阻尼作用,絮狀物沉降返回沉淀區,清水通過出水口排出。污泥出口一般裝有閥門,污泥間歇排放。在現有技術中,由于過多地考慮水的正向流動動力,沉淀池的出水口水平位置低于進水口,由于清水區水流橫向流動動力過大,從而導致出水經常含有較多的殘余絮狀物。并且由于在沉淀池池內,水流流速很慢,處理水池水力死角很大,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處理水池的體積利用率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斜管混凝沉淀池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無恥不完全,處理水池利用率低的缺陷。
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斜管混凝沉淀池,在池體兩相對的池壁上部,分別開有進水口和出水口,與出水口同側的池壁底部開有污泥出口,池內由擋板將池體分隔成上下兩層,上層為清水區,下層為快混區、慢混區及沉淀區,進水口通過通道與沉淀區相通,擋板上安置一組斜管,斜管的下端進口與快混區、慢混區及沉淀區相通且近污泥出口一側,上端出口處于清水區的中上部且近進水口的一側,在下層裝有攪拌裝置。
所述的攪拌裝置為筒式葉輪。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有一攪拌裝置,使得沉淀區的水流加快,完全利用了沉淀池的各各角落,大大提高了,體積使用效率,并且反應速度也大大加快,處理效果更佳,便使出水的殘余絮狀物含量大幅降低。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斜管混凝沉淀池,在池體兩相對的池壁上部,分別開有進水口1和出水口2,與出水口2同側的池壁底部開有污泥出口3,池內由擋板4將池體分隔成上下兩層,上層為清水區,下層為快混區、慢混區及沉淀區,進水口通過通道7與沉淀區相通,擋板4上安置一組斜管5,斜管5的下端進口與快混區、慢混區及沉淀區相通且近污泥出口3一側,上端出口處于清水區的中上部且近進水口的1一側,在下層裝有一臺筒式葉輪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現代中醫藥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現代中醫藥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7179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遠程實時心電診斷系統
- 下一篇:智能可視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