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汽車加油口蓋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68111.1 | 申請日: | 2007-03-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30889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05 |
| 發明(設計)人: | 孫海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24 | 分類號: | B62D25/24;B60K15/05 |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成 |
| 地址: | 201805***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 加油 口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加油油箱的部件,更具體地指一種汽車加油口蓋。
背景技術
目前,很多的轎車都采用了加油口蓋模塊結構,一種典型的加油口蓋模塊結構是如圖1所示的歐洲專利EP0736406所揭示的技術。
在歐洲專利EP0736406所揭示的技術中,該加油口蓋模塊包括,基座30,基座30的形狀與尺寸與汽車外殼上的加油口40相匹配,并嵌入在加油口40內。該基座30是用塑料材料制成,比如聚丙烯。在基座30上成型油管密封部件31,油管密封部件31的形狀與尺寸與加油口40內的加油管41相匹配,油管密封部件31是由具有彈性的熱塑橡膠材料制成,比如三元乙丙橡膠EPDM。在使用時,油管密封部件31套在加油管41上與加油管41密封地連接。在基座30的外圍成型基座密封部件32,該基座密封部件32與汽車上的加油口密封槽42相匹配,使基座30密封地連接于汽車加油口40,加油口密封槽42也是由具有彈性的熱塑橡膠材料制成。定位插件331固定在位于汽車外殼的加油口40上的定位部位43上,并由定位銷332,將定位插件331與基座30上的連接部位37相連而將基座30固定在汽車外殼上。基座30還包括轉臂腔34,位于連接部位37的相對側。轉臂/蓋板35是一體成型的塑料部件,比如聚丙烯材料。轉臂/蓋板35中的轉臂部分35a的一端固定在轉臂腔34內,另一端與蓋板35b相連,當轉臂/蓋板35處于收攏位置時,轉臂35a存放在轉臂腔34內,蓋板35b蓋住基座30的開口,并由基座密封部件32密封它們之間的連接。轉臂/蓋板35處于伸展位置時,轉臂35a伸出轉臂腔34,并帶動蓋板35b打開。
上述的結構中,轉臂/蓋板35是一體成型的塑料部件,因此,其對于材料、油漆工藝要求非常高,導致產品的合格率不高。并且,如果蓋板部分損壞,則需要一同更換安裝轉臂的部分,這導致了安裝的不便和成本的升高。兩種原因相結合,導致了零件價格居高不下。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塑料加油口蓋模塊結構零件成本高,工藝復雜的缺陷,提出一種汽車加油口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汽車加油口蓋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的形狀與尺寸與汽車外殼上的加油口相匹配,并嵌入在所述加油口內;
油管密封部件,成型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油管密封部件的形狀與尺寸與所述加油口內的加油管相匹配,并套在所述加油管上與所述加油管密封地連接;
基座密封部件,成型在所述基座的外圍,與汽車上的加油口密封槽相匹配,使所述基座密封地連接于所述汽車加油口;
連接部件,將所述基座固定在所述汽車外殼上;
轉臂腔,連接于所述基座上,當轉臂處于收攏位置時,存放轉臂;其特征在于,
轉臂與蓋板是分離的部件,轉臂與蓋板通過固定件相連;轉臂處于收攏位置時,位于所述轉臂腔內,并帶動蓋板合上,所述基座密封部件使蓋板密封地與基座接觸;轉臂處于伸展位置時,伸出轉臂腔,并帶動蓋板打開。
對于材料的選取,所述蓋板是金屬材料制成,所述基座、轉臂腔、轉臂是塑料制成,油管密封部件和基座密封部件是熱塑橡膠材料制成。所述塑料可以是聚丙烯,所述熱塑橡膠材料可以是三元乙丙橡膠。
所述固定件可包括鉚接件、螺紋連接件、焊接件或卡銷連接件。
所述連接部件的連接方式如下,所述基座還包括連接部位,汽車外殼上的加油口還包括定位部位,所述連接部件包括定位插件,固定在所述定位部位上;定位銷,將所述連接部位固定在所述定位插件上。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該方案將蓋板和轉臂分離,并采用金屬材料制作蓋板,這樣不但保證加油口蓋的正常使用,而且結構簡單,實用可靠,金屬材料的耐用性好,油漆難度也較低,所以,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加油口蓋通用性強,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歐洲專利EP0736406所揭示的汽車加油口蓋模塊。
圖2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加油口蓋的結構圖。
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加油口蓋安裝到汽車加油口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行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將汽車加油口蓋中的轉臂和蓋板分離,并且,蓋板使用金屬材料制作。參考圖2和圖3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6811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