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晶片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53762.3 | 申請日: | 2007-07-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69779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6-04 |
| 發明(設計)人: | 樊邦弘 | 申請(專利權)人: | 鶴山麗得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33/00 | 分類號: | H01L3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29728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光二極管 晶片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LED封裝,特指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晶片。
背景技術
在發光二極管的發展歷程中,如何提高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一直是所有技術人員研發的重點。隨著發光二極管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晶片采用倒裝的封裝技術能大幅度地提高發光效率,因此現有的很多大功率LED都采用上述的封裝方法。晶片倒裝的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出光效率,但它的電極必須安裝于同一側,會產生諸多不便?,F有倒裝晶片上的電極都采用的柱狀電極,將P層切割掉一部分,同時也切割掉一部分PN結發光層,再將N層電極連接至N層,而P層電極則直接安置于P層上。這種將PN結切割掉的方案無疑降低了晶片發光效率,另外柱狀電極與P層或N層的接觸面積比較小,電流在P層或N層上分布很不均勻,因此對晶片的發光效率也有不小的負面影響,而且它的散熱效果也比較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晶片,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P層上的電流分布比較均勻,而且能改善散熱效果。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晶片,包括襯底,在襯底上依次生長而成的N層和P層,以及給P層和N層提供電源的P層電極和N層電極,其特征在于:所述P層上開設有字母“N”形狀的凹槽,該凹槽由P層頂面深入至N層頂面,N層電極嵌于凹槽內并且N層電極上頂面伸出P層,下底面與N層接觸;在N層電極與P層之間填充有絕緣層,P層電極位于N層電極拐角之間呈三角形覆蓋在P層上;所述絕緣層由導熱材料制成;所述P層電極由透光導電材料制成;所述絕緣層的頂面、P層電極的頂面和N層電極的頂面相互平齊。
與現有的晶片電極安置方式相比,本實用新型將三角形狀的P層電極覆蓋在P層上,整個三角形底面與P層接觸,其接觸面積大,可使P層上的電流分布均勻,因此可以提高發光效率,同時也增加了散熱面積,散熱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剖示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對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晶片,包括襯底1,在襯底1上依次生長而成的N層2和P層3,它們之間即為PN結發光層23,以及給P層3和N層2提供電源的P層電極5和N層電極4。對照圖3,在P層3上開設有呈字母“N”形狀的凹槽31,該凹槽31由P層3頂面完全貫穿P層3并一直深入至N層2頂面,N層電極4具有與凹槽31一致的形狀且其厚度略大于凹槽31深度,N層電極4嵌于凹槽31內并且N層電極4的上頂面伸出P層3,其下底面與N層2接觸以提供電源給N層2;為了使N層電極4與P層3不會形成電接觸,N層電極4寬度則小于凹槽31的寬度,并且在N層電極4與P層3之間的凹槽31內填充有絕緣層6,將N層電極4與P層3隔離開,因此絕緣層6形成將N層電極4包圍的形勢,即在N層電極4的外側和內側都是絕緣層6,該絕緣層6與N層電極4具有同樣的厚度,以保證N層電極4與P層3之間完全沒有相接觸的部分。P層電極5覆蓋在P層3上,為了使P層電極5與P層3的接觸面積更大,因此有兩塊與N層電極4形狀相適應呈三角形的P層電極5,分別位于N層電極4的兩個拐角處,P層電極5的厚度相當于N層電極4相對于P層3高出的部分,以使P層電極5與N層電極4的頂面平齊。另外,由于絕緣層6與N層電極4具有相同的厚度,所以在N層電極4與P層電極5之間同樣地以絕緣層6隔離開,這樣會減少兩電極之間產生電火花或靜電的可能性。再者,絕緣層6也可由導熱材料制成,以增加散熱功能。
本實用新型增大了電極與P層的接觸面積,使電流分布更加均勻,因此可以提高發光效率,同時也增加了散熱面積,散熱效果好。此外,本實用新型可適用于正裝晶片或倒裝晶片技術,正裝晶片中P層電極則使用透光導電材料制成,例如ITO(氧化錫銦),光線可由電極透射出,而在倒裝晶片中則不用考慮電極材料的透光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鶴山麗得電子實業有限公司,未經鶴山麗得電子實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5376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