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藍藻水華高效分離收集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42401.9 | 申請日: | 2007-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06171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27 |
| 發明(設計)人: | 朱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淮海工學院 |
| 主分類號: | E02B15/10 | 分類號: | E02B15/10;E02B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眾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彥明 |
| 地址: | 222006江蘇省連云港市新***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藍藻 高效 分離 收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分離收集設備,特別是一種藍藻水華高效分離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藍藻的危害:在適當的營養鹽、水溫和氣候條件下,水華藍藻的快速生長和大量繁殖最終引發藍藻水華的爆發,藍藻水華大量漂浮于水面,腐爛變質,釋放毒素,對原生態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并導致水質的急劇下降。現在的處理方式及缺點:水面去除藍藻的使用浮泵進行汲水式抽取,沒有對藍藻和水作充分的分離,抽取的藻水中含水量較高。直接網撈藍藻需要花費大量人力且很難連續操作,網孔容易堵塞,撈取效率難以提高,不能適應大水面操作需要。目前的技術尚不能實現“藻”“水”的高效分離藍藻水華形成之初進行快速的清除。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了一種實現藍藻水華的“藍藻”與“水”連續、高效分離的藍藻水華高效分離收集裝置。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藍藻水華高效分離收集裝置,其特點是:它設有漂浮于水面上的集藻器和收集器,集藻器與收集器通過導流軟管連通,所述的收集器設有設置在水面以下的聚藻槽和設置在水面以上的吸藻罩,聚藻槽和吸藻罩之間設有藍藻吸入通道,吸藻罩的上部設有排氣裝置,吸藻罩的頂部設有活頁排氣窗,吸藻罩的下部周邊設有一圈向四周延伸的浮水覆膜,浮水覆膜的最外圈設有小浮囊,在所述聚藻槽的下部裝有浮力可調的主浮囊。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進一步實現,所述浮水覆膜設有向外放射狀設置的加強筋。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進一步實現,聚藻槽和吸藻罩之間設置有間距調整裝置
收集裝置放入水中,通過調節主浮囊的浮力來控制本裝置的吃水深度,浮水覆膜蓋住水面浮藻,由排氣裝置向外排氣,在吸藻罩與聚藻槽之間形成負壓,這樣浮于水面的藍藻被抽吸進聚藻槽中,通過設在聚藻槽底部的導流軟管流向集藻器,并被及時抽走。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實現藍藻水華的“藍藻”與“水”連續、高效分離與收集,所得藻水含藻量在20%以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藍藻水華高效分離收集裝置,它設有漂浮于水面上的集藻器8和收集器,集藻器8與收集器通過導流軟管9連通,集藻器8和收集器都設有浮囊,在浮囊1里充有氣體,通過控制浮囊1體積的大小來控制其吃水的深度。所述的收集器設有設置在水面以下的聚藻槽10和設置在水面以上的吸藻罩4,聚藻槽10和吸藻罩4之間設有藍藻吸入通道5,聚藻槽10和吸藻罩4之間設置有間距可調裝置,從而可以調節藍藻吸入通道的大小。吸藻罩4的上部設有排氣裝置3,吸藻罩4的頂部設有活頁排氣窗2,吸藻罩4的下部周邊設有一圈向四周延伸的浮水覆膜6,浮水覆膜6設有向外放射狀設置的加強筋,加強筋可以是具有浮力的空心管,浮水覆膜6的最外圈設有小浮囊7。收集器下部的主浮囊1對稱的設置在藍藻吸入通道下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淮海工學院,未經淮海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42401.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