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人工養殖魚池的均勻增氧管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39963.8 | 申請日: | 2007-06-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51828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4-30 |
| 發明(設計)人: | 楊建康;尹濤;徐海燕 | 申請(專利權)人: | 尹濤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C02F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3200江蘇省金***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人工 養殖 魚池 均勻 增氧管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人工養殖魚池的增氧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均勻增氧管。
背景技術:
在魚池的水產養殖過程中,由于養殖密度較大,水中的含氧較低,每當遇到高溫悶熱天氣,由于水中含氧量較低,魚蝦等水生動物因得不到充足的氧氣,紛紛浮出水面吸氧,這就是人們常見的“魚浮頭、魚翻塘”現象。實際上,在人工養殖的魚池中缺氧是比較普遍存在的,若不進行增氧必然影響魚蝦蟹的生長,這一點已引起廣大漁民和漁業技術人員高度重視。人們已開始在魚池中增設增氧設備給池塘中的水進行增氧處理。目前,普遍使用的增氧設備均為點式集中增氧裝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這種點式增氧裝置的增氧均勻性較差,增氧效果不佳,在增氧機附近因壓縮空氣供給過剩而外溢,離增氧點較遠處,因壓縮空氣不能送達,水中的含氧量得不到增補,整個魚池的增氧均勻性較差。同時點式集中供氧裝置的投入很大,維護使用要求較高,經濟性較差,水產養殖戶難以接受。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人工養殖魚池的均勻增氧管。采用這種增氧管,能比較經濟地解決人工養殖魚池的均勻增氧問題。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所述人工養殖魚池的均勻增氧管由輸氣管和均勻供氧單元組成,均勻供氧單元等間距地固定在輸氣管體上,所述均勻供氧單元由氣體分流座、微孔納米管和堵頭組成,氣體分流座等間距地固定在輸氣管的管壁上,在氣體分流座的中心設有出氣孔,該出氣孔與輸氣管相通,微孔納米管的一端密封地套裝在氣體分流座上,另一端密封地塞有堵頭。
每個均勻供氧單元中所述微孔納米管的長度為8~15毫米,相鄰兩均勻供氧單元之間的間距為0.5~8米。
所述輸氣管為塑料管,所述氣體分流座和堵頭的材質與塑料管的材質相同。
由于在輸氣管上等間距地設有均勻供氧單元,輸氣管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塑料管,其價格低廉,均化出氣管采用微孔納米管,確保出氣管在水中不被堵塞,使之出氣均勻,而每個均勻供氧單元中只要10~15毫米長的微孔納米管,由增氧泵向輸氣管輸送壓縮空氣,輸氣管內的壓縮空氣從各個均勻供氧單元的微孔納米管中冒出,由于均勻供氧單元均勻地分布在魚池內,它能對池塘內的水進行均勻供氧,這種均勻供氧管,不僅成本低廉,單位水面所需配備的動力較小,0.15~0.25kW/畝,而且增氧效果很理想,經測算本實用新型的供氧效果是點式集中供氧裝置的8~15倍,水產品增效顯著,在同等條件下每畝水面積可增效20~30%。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在長方形魚池中的一種分布示意圖;
圖2為均勻供氧單元與均勻供氧管,兩均勻供氧管間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A剖視圖,標明氣體分流座與均勻供氧管間的連接方式。
圖中,1-增氧泵;2-均勻供氧管;21-輸氣管;22-連接件;23-中心孔;
3-均勻供氧單元;31-氣體分流座;32-微孔納米管;33-堵頭;34-出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圖2、圖3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人工養殖魚池的均勻增氧裝置,由增氧泵1、均勻供氧管2組成,均勻供氧管2均勻分布在魚池中,均勻供氧管2與增氧泵1相連。所述均勻增氧管2由輸氣管21和均勻供氧單元3組成,均勻供氧單元3等間距地固定在輸氣管21的管體上,所述均勻供氧單元3由氣體分流座31、微孔納米管32和堵頭33組成,氣體分流座31等間距地固定在輸氣管21的管壁上,在氣體分流座31的中心設有出氣孔34,該出氣孔34與輸氣管21相通,微孔納米管32的一端密封地套裝在氣體分流座31上,另一端密封地塞有堵頭33,所述微孔納米管32的長度為8~15毫米,相鄰兩均勻供氧單元3之間的間距為0.5~8米,所述均勻供氧管21為塑料管,所述氣體分流座31和堵頭33的材質與塑料管的材質相同,氣體分流座31通過焊接方式固定在塑料管體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尹濤,未經尹濤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3996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