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多孔材料孔隙性能檢測用夾具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031816.6 | 申請日: | 2007-05-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34914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12 |
| 發明(設計)人: | 湯慧萍;朱紀磊;王建永;葛淵;李程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G01N15/08 | 分類號: | G01N15/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創知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譚文琰 |
| 地址: | 71001***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孔 材料 孔隙 性能 檢測 夾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孔材料孔隙性能檢測用夾具,特別是涉及一種需要檢測多孔材料樣品不同區域孔隙性能的檢測用夾具。
背景技術
透氣度、最大孔徑、孔徑分布等孔隙性能是多孔材料的關鍵性能參數,檢測多孔材料孔隙性能時通常需要夾具將材料四周密封,只露出待檢測區域以便儀器分析檢測。根據多孔材料的特點,夾具的內腔通常設計為圓形,用環形墊片密封樣品四周,留出樣品中心的圓形區域用于檢測孔隙性能。這些夾具要求樣品為較規則的圓片狀,直徑較小(20-50mm),且僅能在十分有限的范圍內變動;為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通常需要制取多個樣品分別檢測后取檢測結果的平均值;在需要了解樣品不同區域的孔隙性能時,同樣需要進行大量的取樣、制樣。因此傳統的夾具存在對樣品尺寸要求較嚴、需要樣品數量多,無法一次檢測樣品不同區域孔隙性能變化情況等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多孔材料孔隙性能檢測用夾具,不但可以檢測較大尺寸的樣品,而且可以在同一塊樣品上檢測不同區域的性能,避免了重復取樣。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孔材料孔隙性能檢測用夾具,主要由定位底座2、穿孔不銹鋼墊3、密封橡膠墊5和壓緊螺套1組成,其特征是在所述定位底座2與待檢測樣品4間以及待檢測樣品4與所述壓緊螺套1間均設置有所述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所述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上均設置有檢測窗口6,且所述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上的檢測窗口6為采用偏心設計的偏心檢測窗口。
所述定位底座2與穿孔不銹鋼墊3之間設置有定位裝置,所述定位裝置為所述定位底座2上設置的定位口7以及與所述定位口7配合使用的設置在所述穿孔不銹鋼墊3上的定位銷8;所述穿孔不銹鋼墊3與所述密封橡膠墊5為粘接。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降低了多孔性能材料樣品的制作要求,樣品尺寸可在較大范圍內變動;實現了在同一塊樣品上檢測不同區域的材料性能,同時完全保證了樣品墊與樣品的上下表面的穿孔不銹鋼墊和密封橡膠墊的檢測窗口的對準,有效避免了壓緊螺套旋進、旋出過程中以及變化樣品檢測區域過程中穿孔不銹鋼墊和密封橡膠墊的移動。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在裝入待檢測樣品后的裝配示意圖。
圖2是定位底座2的俯視圖。
圖3是穿孔不銹鋼墊3的示意圖。
圖4是密封橡膠墊5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裝入待檢測樣品后的整體裝配示意圖,它主要由壓緊螺套1、定位底座2、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組成。在定位底座2與待檢測樣品4間以及待檢測樣品4與壓緊螺套1間均設置有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上均設置有檢測窗口6,且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上的檢測窗口6為采用偏心設計的偏心檢測窗口。檢測樣品性能時,依次將穿孔不銹鋼墊3、密封橡膠墊5、待檢測樣品4、密封橡膠墊5和穿孔不銹鋼墊3對正放入定位底座2內,最后將壓緊螺套1適當旋緊。變換樣品的檢測區域時,將壓緊螺套1旋出后,取出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將需檢測區域對準下部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的檢測窗口6,最后將樣品上部的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放入,旋緊壓緊螺套1。裝配時需對準待檢測樣品4上下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的檢測窗口6。
圖2是定位底座2的俯視圖,其內腔壁均勻分布三個定位口7,與穿孔不銹鋼墊3的三個定位銷配合用于穿孔不銹鋼墊3的定位,保證待檢測樣品4兩面檢測窗口6的對正。
圖3是與定位底座2相配合的穿孔不銹鋼墊3的示意圖。在其外圓周上均勻分布三個突出的定位銷8,用于穿孔不銹鋼墊3的定位。
圖4是密封橡膠墊5的示意圖。為保證其與穿孔不銹鋼墊3的檢測窗口6的嚴格對準,防止壓緊螺套1旋進、旋出過程中以及變化樣品檢測區域過程中密封橡膠墊5的移動,將穿孔不銹鋼墊3和密封橡膠墊5緊密粘接在一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未經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3181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