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可加熱形成絨面的皮料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720000054.3 | 申請日: | 2007-01-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12550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1-30 |
| 發(fā)明(設計)人: | 鄭瑩慎 | 申請(專利權)人: | 優(yōu)笠發(fā)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32B5/18 | 分類號: | B32B5/18;B32B9/00;B32B37/00;B32B38/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孫剛;趙海生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加熱 形成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人工皮革,尤指可加熱形成絨面的皮料。
背景技術
皮革分成為兩種,一種為天然皮革,其取自動物,材源有限,而無法廣泛地應用,且成本也較高,而另一種為合成皮革,合成皮革得以大量制造,使得合成皮革的成本得以降低,也使合成皮革更容易于取得,也因為合成皮革具有相當的優(yōu)勢,漸漸的天然皮革已有被合成皮革取代的情形。
惟,其上述習知的合成皮革,仍存在有下列缺失:
一、合成皮革雖可大量制作,但制作的合成皮革仍有無法突破的技術困境所在,造成合成皮革與天然皮革間仍存在有相當大的差異,如質感與觸感或視覺感受等,均系合成皮革所無法模擬者。
二、部分天然皮革會有絨毛,而習用合成皮革的技術上,還無法制出擬真絨毛,所以在絨毛表現上,合成皮革仍是相當欠缺,也造成了有絨毛的皮革的需求時,只能以天然皮革使用的缺失。
習用制法尚有植絨方式,但其為一種化學纖維,感覺為布類。
習用還有另一種濕式替換,即樹脂與水溶液替換,即樹脂中有水溶性物質溶解于水中替換,然后烘干,磨后毛細孔成為毛邊。其作法與本案均不同,且習用制作較為復雜,絨毛效果也與本案不同。
因此,針對上述習知結構所存在的問題點,如何開發(fā)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的創(chuàng)新結構,實消費者所殷切企盼,亦系相關業(yè)者須努力研發(fā)突破的目標及方向。
有鑒于此,創(chuàng)作人本于多年從事相關產品的制造開發(fā)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的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后,終得一確具實用性的本實用新型。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加熱形成絨面的皮料,以克服傳統結構無法制出擬真絨毛在使用上的欠缺,達到具有合成皮革的優(yōu)勢而易于大量生產而取代天然皮革,且生產成本得以降低的目的。
解決問題的技術特點:一種可加熱形成絨面的皮料,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基材層,該基材層由底層、發(fā)泡層及面層構成;
一通過化料、發(fā)泡料液體轉印至基材層表面構成的轉印層,該轉印層位于基材層的面層表面,其中,化料包含有可可烘干發(fā)泡破裂以形成絨毛層的樹脂膠囊。
其中,該底層由針織布、不織布或天然皮構成。
其中,該化料由液狀的樹脂與直徑0.1mm的樹脂膠囊混合構成,膠囊內部為充滿惰性氣體的空腔。
其中,該惰性氣體為氮氣。
其中,該轉印層包含有色料。
其中,該轉印層的絨毛層表面,具有一樹脂紋路層。
其中,該樹脂紋路層由樹脂材料構成。
其中,該轉印層內含有纖維材料。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可加熱形成絨面的皮料,其具有合成皮革的優(yōu)勢,得以大量生產而取代天然皮革,且大量生產的成本得以降低,更具市場競爭力。
2、本實用新型的合成皮革得以制出絨面,使合成皮革的擬真效果更進步,而讓合成皮革更具市場價值與市場接受度。
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于后,相信本實用新型上述的目的、構造及特征,當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體的了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印制轉印層后剖示圖。
圖1A:是圖1的局部詳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加工流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成品皮料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例成品皮料剖示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例成品皮料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圖1A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加熱形成絨面的皮料,其包括:
一基材層10,該基材層10為底層11、發(fā)泡層12及面層13所制成;
一轉印層20,該轉印層20以化料、發(fā)泡料液體30(如圖2所示)以輥輪31沾浸后,轉印至基材層10的表面上,而輥輪31轉印的過程中,并設有刮刀32刮除多余的轉印液體30,以使轉印層20平整,轉印層20并經烘干發(fā)泡33,烘干的溫度約為150℃~160℃,時間約2~3分鐘,烘干即成具絨面的皮料。
轉印層20的化料主要為液狀樹脂52(如圖1所示)加上樹脂膠囊50,該樹脂膠囊50直徑約為0.1mm的膠囊,膠囊內部為空心且充滿惰性氣體51,在烘干加熱過程中,樹脂膠囊50加熱破裂,乃形成絨毛層60(如圖4所示)突出于表面之上。
所述轉印層20內可有細微纖維。
所述惰性氣體51為氮氣。
所述底層11為針織布、不織布、天然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優(yōu)笠發(fā)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優(yōu)笠發(fā)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00005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