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控制內燃機的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306167.0 | 申請日: | 2007-12-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05846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6-25 |
| 發明(設計)人: | J·雷梅爾;U·羅德爾;A·施奈德;A·德貝拉克 | 申請(專利權)人: | MTU腓特烈港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D41/20 | 分類號: | F02D41/20;F02D41/24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若 |
| 地址: | 德國腓*** | 國省代碼: | 德國;DE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控制 內燃機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電子發動機控制器對內燃機進行控制的裝置,它包括至少一個用于將燃料噴入內燃機燃燒室中的噴射器、與相應的噴射器構成結構單元的智能電子模塊、以及用于將噴射信號從電子發動機控制器傳輸給噴射器的控制導線。
背景技術
內燃機的噴射開始和噴射結束是決定燃燒質量以及廢氣成份的決定性因素。為了遵守法律規定的極限值,通常由電子發動機控制器對這兩個特性參數進行調節。在配有共軌系統的內燃機中實際上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即在噴射器的通電開始時刻、噴射器的針閥升程和實際噴油開始之間存在時間偏差。在噴油結束時同樣如此。其它負面影響因素還有噴射器相互間的散差以及噴射器的老化問題。
為了減小散差的影響,實踐中一般采用在噴射器上進行編碼的方式來記錄產品數據,例如采用條碼或者檢索代碼。然后就可以通過適當的讀取器將數據讀入電子發動機控制器之中。另一種措施是將噴射器的特性參數保存在安裝于噴射器上的存儲模塊之中。然后由電子發動機控制器在運行過程中讀入這些參數,并且相應匹配于該噴射器的控制理論值。WO?97/23717?A就介紹了配備有無源存儲模塊的此類系統,也就是說,該模塊不需要電源。但仍然需要有適當的信號線來讀取數據。
目前已知可通過脈沖寬度調制信號的變化、位移傳感器以電感方式,或者以光電方式來測取噴射針的位置,從而檢測噴射器的實際狀態。但布線成本還是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任務就在于減少布線成本。
該任務可通過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加以解決。相關構造均已在從屬權利要求中闡明。
所述裝置包括電子發動機控制器,至少一個具有智能電子模塊的噴射器,該電子模塊與相應的噴射器構成結構單元,其中電子模塊包括用于存儲數據的電子存儲單元、計算單元、測量單元以及蓄能器,并且所述裝置還包括從電子發動機控制器連接到噴射器的控制導線。蓄能器用來儲存電能,以及在內燃機運行過程中給電子模塊供能。通過控制導線,2芯線(雙絞線),共同傳輸噴射信號、輸送給蓄能器的能量以及雙向數據。其優點一方面在于可降低布線成本,另一方面在于噴射器的通訊能力,例如可以從電子控制器中讀取表征噴射器的當前特性的參數。
既可以在兩個噴射信號之間的通電間隔中進行數據交換,也可以將數據調制在噴射信號上。
在噴射間歇期間,由蓄能器給電子模塊供能。這樣在噴射間歇期間電子發動機控制器與噴射器以及反過來都可以進行雙向通訊。
附圖說明
附圖中所示為本發明的一種優選實施例。相關附圖如下:
圖1為概貌示意圖;
圖2為第一時序圖;
圖3為第二時序圖。
附圖標記列表
1電子發動機控制器
2噴射器
3控制導線
4電子模塊
5結構單元
6存儲單元
7計算單元
8測量單元
9蓄能器
10輸出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一般地對圖1至3進行說明。本發明所述裝置包括下列組件:電子發動機控制器1、控制導線3、每個缸體的噴射器2以及智能電子模塊4,該電子模塊與相應的噴射器2構成共同的結構單元5。本發明所述的電子模塊指的是含有電子半導體元件,例如微處理器的一種組件,這些半導體元件安裝在一塊印制電路板上,也可選擇性地具有帶震動防護和溫度防護的外殼。控制導線3是雙絞線,2芯線3A以及3B。噴射器2可以是感應式噴射器或者壓電式噴射器。電子模塊4包括用于存儲數據的存儲單元6、計算單元7、蓄能器9以及測量單元8。計算單元7典型地包括至少一個具有工作寄存器的微處理器。測量單元8可通過例如光電子方式測取噴射針位置,以及通過溫度傳感器測取噴射器溫度。計算單元7根據測量單元8所測定的傳感器數據,確定噴射器的當前開啟與閉合速度、開啟時刻以及溫度特性。視所需功能范圍而定,可以測取其它傳感器信號,例如燃燒壓力。
該裝置具有下列功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MTU腓特烈港有限責任公司,未經MTU腓特烈港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30616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