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株副球菌及其在降解含氮雜環化合物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303975.1 | 申請日: | 2007-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86898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5-28 |
| 發明(設計)人: | 溫東輝;趙翠;孫慶華;柏耀輝;唐孝炎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關暢 |
| 地址: | 100871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株副 球菌 及其 降解 雜環化合物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株副球菌及其在降解含氮雜環化合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受啟于地球“自凈”過程的生物治理具有成本低、二次污染輕、環境相容性好等優勢,微生物治理廢水技術的研究和利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此技術中功能微生物群體充當著重要角色,傳統的生物法處理廢水利用的是自然的或是經過一定馴化的微生物菌群,任其自然降解,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不高,已不能適應當今越來越多的工業廢水種類。因此,對特種微生物的分離、篩選,功能基因的分離、提取,以及借此構建各種環境工程菌已成為環境科學、生命科學中的研究熱點。
應運而生的生物強化技術(Bioaugmentation,簡稱BA技術)、基因強化技術(Gene-Enhanced-Technology,簡稱GET技術)是向污染體系中投加人工培育的功能菌株/菌群,導入功能基因,以增強體系中目標底物的降解、轉化,并能提高生物處理過程的穩定性。生物技術是水污染控制中最成熟也是最富有挑戰性的技術,國際上許多環境生物技術成果已進入商品化、產業化發展。美國、日本、英國等一些國外的科研機構,現已成功開發出商品化的環境生物制劑,其中著名的有日本的EM制劑,美國的AM制劑。
吡啶是無色或淡黃色易燃液體,有惡臭,對人體和環境存在著危害。但吡啶又是化工產業中廣泛使用的化合物,用作化學合成單體,因此是一種常見的有毒污染物,是焦化、染料、化工、農藥等工業廢水的特征污染因子。雖然,關于吡啶的生物降解的研究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相關報道,但是,由于吡啶屬于難降解雜環芳烴化合物,自然界中很難找到對其可以有效降解的微生物,故至今各國仍將吡啶作為污染體系中的優先控制污染物和難降解有機化合物加以重點研究和處理,希望找到一些有效的微生物對其加以控制,從而保證各種排放的工業廢水中吡啶含量不至于對環境造成污染。我國的污染情況與其它國家明顯不同,我國的環境現狀以進入了“大范圍復合型環境污染”的新階段。現有的商品化生物制劑對“三廢”難以起到有效的治理效果,嚴重的污染情況亟待解決。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副球菌及在降解含氮雜環化合物中的應用。
本發明所提供的副球菌為副球菌(Paracoccus?sp.)BW001?CGMCC?№.2225。
所述副球菌(Paracoccus?sp.)BW001?CGMCC?№.2225是一株革蘭氏陰性菌,球形或短桿,長約1.0μm,直徑約0.5μm,易聚堆,無鞭毛,無運動性;好氧呼吸代謝;在固體培養基中菌落呈淡黃色、圓形,邊緣光滑;對頭孢、卡那霉素、利福平有抗性,對氨芐青霉素、氯霉素、四環素、壯觀霉素敏感,能以吡啶為唯一的碳、氮源生長,且具有固氮作用。攜帶2個大質粒和1個小質粒。
所述副球菌(Paracoccus?sp.)BW001?CGMCC?№.2225,已于2007年10月23日保藏于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委理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簡稱CGMCC,地址為:中國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一條13號),保藏號為CGMCC?№.2225。
本發明的從一些被有毒/有害物質長期浸染的環境中采集、分離、篩選可用于降解特定污染物的功能微生物,并進一步用于特定的難處理工業廢水的治理中。因此,進行BW001關于吡啶的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發,對我國含吡啶類難降解有機廢水的生物治理有所貢獻。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副球菌(Paracoccus?sp.)BW001的培養方法和應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大學,未經北京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30397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