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全姿態自動護理翻身床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303936.1 | 申請日: | 2007-1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24156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7-23 |
| 發明(設計)人: | 李謙;趙京;劉宇;孫奕昀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G7/015 | 分類號: | A61G7/0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劉萍 |
| 地址: | 100022***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姿態 自動 護理 翻身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康復器械,具體說涉及一種翻身床。
背景技術
在癱瘓病人的護理過程中,由于需要長期臥床,在重力作用下,病人背部和臀部等突出部位長期受壓,血液循環不暢,極易發生肌體組織缺血壞死而導致褥瘡。傳統的解決辦法是需要護士經常為病人翻身,但費時費力,效果不佳。于是,這就為自動翻身床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目前國內醫療護理床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半臥起坐立床(支背曲腿型),可方便病人進食服藥。一類為側翻翻身床,主要輔助患者翻身,預防褥瘡的發生。但能將這兩功能合二位一,既能臥起坐立又能側翻翻身的多功能醫用翻身床,卻少之又少,市場大部分被國外進口的高價產品占據。而國外產品除了價格高昂外,在結構功能上也存在不足。國內外大部分產品的側翻角度最多只能達到左右自由翻轉約30度,因此作用于人體的壓力點的變化范圍十分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預防褥瘡的效果,同時左右30度的側翻角度遠未達到人體生理翻身的最舒適狀態90度,病人后背依然壓在床褥上,根本未有效解決褥瘡的產生。因此,一種能夠同時實現坐起和側翻,且側翻角度能達到90度的真正意義上的多功能翻身床便成為了市場急需的產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徹底解決上述現有醫療護理床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姿態自動翻身床。
為實現上述目的,設計一種全姿態自動翻身床,其外觀示意圖見圖1。主要包括以下幾大部分:床架,組合床板,電機驅動絲杠支背裝置,電機驅動絲杠曲腿裝置,電機驅動側翻裝置,自動控制裝置。這些裝置的裝配見圖2。電機驅動絲杠支背裝置1前端由Y1軸與床架2的支架裝配,其后端電機部分由Y4軸與床架2的支架裝配。電機驅動側翻裝置3安裝在床架2的支架上。電機驅動絲杠屈腿裝置4前端與床架2的Y2軸裝配,后端電機部分由Y4軸與床架2的支架裝配。
床架2具體組成見圖9,包括橫架一22、橫架二43、橫梁18、橫架三45和側翻電機支座46。橫架一22與橫架二43相焊接,固定在床下方前端位置。橫架三45與床腿焊接,固定在床下方后端位置。橫梁18與床框焊接,固定在床中間位置。側翻電機支座46固定在橫架一22與橫架二43之間。側翻電機17固定于側翻電機支座46上,使所有側翻運動的機構位于床下區域。橫架三45彎出兩個下彎形,支背絲杠電機5固定在下彎A位置,使所有支背運動的機構位于床下A側的區域。曲腿絲杠電機10固定在下彎B位置,使所有曲腿運動的機構位于床下B側的區域。由此,側翻機構位于中間,支背和曲腿機構分居兩側。
電機驅動絲杠支背裝置1示意圖見圖3。電機驅動絲杠支背裝置由支背絲杠電機5,支背絲杠6,支背套筒7,雙支背桿8,支背短桿9和軸Y1組成。支背絲杠電機5與支背絲杠6用連接。支背絲杠6與支背套筒7連接。支背套筒7與支背短桿9連接。支背短桿9,雙支背桿8與軸Y1焊接在一起,支背短桿9與雙支背桿8成固定角度,角度范圍由絲杠行程而定。
電機驅動絲杠曲腿裝置4示意圖見圖4。電機驅動絲杠曲腿裝置4由曲腿絲杠電機10,曲腿絲杠11,曲腿套筒12,曲腿短桿13,軸Y2,軸Y3,雙支大腿桿14,連桿15,雙支小腿桿16。曲腿絲杠電機10與曲腿絲杠11連接。曲腿絲杠11與曲腿套筒12連接。曲腿套筒12與曲腿短桿13連接。曲腿短桿13,雙支大腿桿14通過軸Y2焊接在一起,曲腿短桿13與雙支大腿桿14固定角度,角度范圍由絲杠行程而定。雙支小腿桿16與軸Y3焊接在一起。連桿15分別與雙支大腿桿14和雙支小腿桿16以軸孔方式連接在一起。
電機驅動側翻裝置3示意圖見圖5。電機驅動側翻裝置3由側翻電機17,左電磁鐵裝置19,右電磁鐵裝置44,主動桿20,被動桿21,左撞鎖式構件33,右撞鎖式構件24組成。主動桿20與側翻電機軸相連。主動桿20與被動桿21相連接。被動桿21與承托板23相連接。左電磁鐵裝置19和右電磁鐵裝置44,對稱固定在橫梁18上。左撞鎖式構件33與左電磁鐵裝置19以鎖舌鎖孔方式連接。右撞鎖式構件24與右電磁鐵裝置44以鎖舌鎖孔方式連接。隨著電磁鐵吸合,復位動作的配合,實現側翻機構中左右機架的變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工業大學,未經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30393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