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鏡頭雜散光檢測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202810.5 | 申請日: | 2007-1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52200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6-10 |
| 發明(設計)人: | 黃海若;王圣安;詹明山 | 申請(專利權)人: | 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3B43/00 | 分類號: | G03B43/00;G01M11/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09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鏡頭 散光 檢測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檢測鏡頭雜散光的檢測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數碼技術的不斷發展,數碼相機已被人們廣泛應用,特別是近年來移動電話及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等便攜式電子裝置也快速向高性能、多功能化方向發展,數碼相機與該等便攜式電子裝置的結合已成為發展移動多媒體技術的關鍵。人們對數碼相機需求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對數碼相機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然而,鏡頭在組裝后,因為使用的材料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表面反射與折射、各材料零件間相互搭配的可行性、組裝程序與能力等影響,而產生非設計評估期間所預期的雜散光。
現有雜散光檢測只能檢測鏡頭在固定物距下的雜散光影響。此種檢測方法難以檢測在不同物距下的鏡頭的不同對焦位置時,雜散光對鏡頭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檢測鏡頭對不同對焦位置的雜散光影響的系統。
一種鏡頭雜散光檢測系統,其包括一個雜散光分析光源、一個影像感測器、一個激光光源、一個激光聚焦裝置、一個波前傳感器、一個處理器、一個物距調節裝置、一個影像感測器移動裝置及一個鏡頭切換裝置。所述激光光源及激光聚焦裝置位于激光光源的光路上,當對焦時所述鏡頭及影像感測器位于激光的光路上;當測試雜散光時,所述鏡頭及影像感測器位于雜散光分析光源的光路上。所述物距調節裝置用于改變激光的聚焦點與波前傳感器之間的距離,所述影像感測器移動裝置用于將影像感測器移動到鏡頭對不同物距的對應焦點位置,所述鏡頭切換裝置用于將鏡頭及影像感測器置于激光光路或雜散光分析光源的光路上,所述處理器包括:物距設置模塊,用于設置需要的物距;物距獲取模塊,用于根據波前傳感器的輸出信號,并利用波前重構算法計算出激光的波前曲率半徑作為物距;物距調節模塊,用于根據設置的物距控制物距調節裝置;調焦/測試切換模塊,用于控制鏡頭切換裝置及控制激光光源和雜散光分析光源的開閉;焦距控制模塊,用于根據影像感測器感測影像的清晰程度控制影像感測器移動裝置;雜散光分析模塊,用于分析影像感測器在雜散光分析光源下的鏡頭的雜散光狀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用于調焦的鏡頭雜散光檢測系統的硬件架構圖。
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用于調焦的鏡頭雜散光檢測系統的處理器的功能模塊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鏡頭雜散光檢測系統100。其包括一個雜散光分析光源10、一個影像感測器11、一個激光光源12、一個激光聚焦裝置13、一個波前傳感器14、一個處理器15、一個物距調節裝置16、一個影像感測器移動裝置17及一個鏡頭切換裝置18。
為了實現鏡頭90在大范圍內進行對焦調整,在激光聚焦裝置13與波前傳感器14之間可以單獨增加準直儀20或單獨增加可調式鏡片組21,也可以兩個都增加。在本實施方式中,增加準直儀20及可調式鏡片組21。
所述鏡頭90及所述影像感測器11位于鏡頭切換裝置18上,所述鏡頭切換裝置18用于將鏡頭90及影像感測器11置于激光光路或雜散光分析光源12的光路上。當需將影像感測器11設置于鏡頭90對某個物距的成像焦點時,所述鏡頭切換裝置18將鏡頭90及影像感測器11置于激光光路上,同時將波前傳感器14移出激光光路;當需進行雜散光測試時,所述鏡頭切換裝置18將鏡頭90及影像感測器11置于雜散光分析光源10的光路上,將波前傳感器14移回激光光路上,并打開雜散光分析光源。所述鏡頭切換裝置18可以采用轉盤或滑軌的方式進行鏡頭90、波前傳感器14及影像感測器11的位置切換。
所述激光光源12、激光聚焦裝置13、準直儀20及可調式鏡片組21位于同一光路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20281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