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雄黃微生物浸出液在制備抗菌、抗病毒藥物中的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202085.1 | 申請日: | 2007-10-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64550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4-23 |
| 發明(設計)人: | 李紅玉;杜文靜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紅玉;蘭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33/36 | 分類號: | A61K33/36;A61K9/00;A61P31/04;A61P31/1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30000甘肅***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雄黃 微生物 浸出 制備 抗菌 抗病毒 藥物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雄黃微生物浸出液在抗菌、抗病毒方面的應用。
背景技術
雄黃(Realgar)主含四硫化四砷(As4S4),有人也認為其主含物為二硫化二砷(As2S2),又名黃金石,是常見的礦物類中藥。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在中國已有二千余年的醫用歷史。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等作用,主要用于癰腫疔瘡、蛇蟲蚊傷、蟲積腹痛、驚癇、瘧疾等[1],現代醫學認為雄黃具有抑菌、殺菌抑制病毒的作用,在臨床上已成功地用于多種皮膚病的治療[2,3,4,5],因此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成為礦物中藥研究的一個熱點。礦物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但是由于其水不溶性,導致生物利用度低,臨床用量大、毒性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礦物中藥的發展與進軍國際市場。雄黃作為一種重要的礦物中藥,是許多中成藥的重要成分,我國中成藥的出口貿易因Hg和As等含量超標屢屢受阻。因此,找出一種能夠有效的溶出礦物藥有效成分,降低礦物藥使用量、增加療效、降低毒性的礦物藥炮制方法意義重大。
與傳統的炮制工藝相比較,雄黃超微顆粒和納米級粉體的制備與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藥物的溶出特性,從而使雄黃的吸收、分布、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強了藥效。但是這類處理仍然只能以混懸液入藥,尚存在口服引起的胃腸道刺激,服用困難等問題,加之生產納米雄黃需要大型設備和先進的技術,普及使用尚有困難[6,7]。
目前,一項高新生物技術微生物冶金技術異軍突起[8-10]。在一定的空氣、pH、溫度條件下,一些特殊的細菌(氧化亞鐵硫桿菌、氧化硫硫桿菌等)可將不溶性的硫化礦轉變為可溶性的礦石溶解液,然后對所需元素進行回收[11-13]。該技術的最大特點是簡單、高效、低成本、無污染、條件溫和,因而在世界冶金業得到廣泛推崇和應用,目前世界銅產量的30%已來自微生物冶金技術[14]。雄黃也是一種硫化礦,具有被浸礦微生物溶解的可能,中國發明專利2006102000675已經公開了朱砂及雄黃等礦物中藥的微生物處理方法,本發明主要涉及微生物處理的雄黃浸出液在抗菌、抗病毒方面的應用。實驗表明:該浸出液能在極低的砷濃度范圍內(微克級)對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枯草芽孢桿菌、表皮耐藥葡萄球菌、糞腸桿菌、非耐藥表皮葡萄球菌、蠟狀表皮葡萄球菌、銅綠假單孢菌、皰疹病毒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砷及其它有害物質量的降低明顯降低了雄黃的毒性,同時藥效增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
(2)康永,李先榮,程霞,李慧娟。雄黃藥理作用的實驗研究及其毒性觀察。時珍國醫國藥,1998,9(4):322-323。
(3)袁昌來,董發勤。中藥抑菌驅蚊基元材料的研究。環境與職業醫學,2006,23(5):399-405。
(4)秦豫青。康膚洗液殺菌效果的試驗觀察。醫學動物防治,2003,19(11):677-678。
(5)劉一波,朱文,詹云麗。雄黃洗劑體外抑菌作用考察。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2,2(2):49-50。
(6)詹秀琴。與時俱進的中藥現代化制備技術-郭立瑋教授談納米中藥與微米中藥。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8(4):198-201。
(7)Ying?D.,Huibi?X.et?al.Size?effects?of?realgar?particles?on?apoptosisin?a?human?vein?endothelial?cell?line:ECV-304.Pharmacological?Research,2001,44:513-519.
(8)Torma?A?E.The?role?of?Thiobacillus?ferrooxidans?in?hydrometallurgialprocesses.Adv?Biochem?Eng.1977,6:1-37
(9)Colmer?A?R,Hinckel.M?E.The?role?of?microorganism?in?acid?minedrainage.A?preliminary?report,Science,1947,106:253-25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紅玉;蘭州大學,未經李紅玉;蘭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20208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