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曲軸的支承構造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196630.0 | 申請日: | 2007-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05945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6-25 |
| 發明(設計)人: | 土屋粒二;小林宏治;山崎加代子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F16C9/02 | 分類號: | F16C9/02;F02F7/00;F16C35/077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貴亮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曲軸 支承 構造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曲軸的支承構造。
背景技術
將在氣缸內滑動的活塞的直線運動轉換為旋轉運動的曲軸,經球軸承被曲軸箱支承。此時,當曲軸箱和球軸承的外圈之間存在間隙時,在活塞滑動運動時會產生所謂的曲軸敲擊聲。因此,提出了一種通過彈性按壓該球軸承的外圈的軸承施力機構,穩定抑制曲軸敲擊聲的曲軸支承構造(例如,參考特許文獻1)。
[特許文獻1]特開2004-116705號公報
然而,將這種曲軸的支承構造用于在曲軸箱的側方形成配置有冷卻風通道等的干燥空間的情況時,球軸承的外圈和曲軸箱之間需要有對潤滑油進行密封的機構,因此存在構造復雜化和成本增加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正是鑒于這種問題而設計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用簡單的構造,確實地對曲軸箱內的潤滑油進行密封的曲軸的支承構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涉及的曲軸的支承構造,其具備:與設于曲軸箱的軸承支承孔(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右軸承支承孔66)嵌合,旋轉自由地支承曲軸的軸承(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右球軸承33);向背離所述軸承支承孔的內面的方向彈性按壓所述軸承的外圈的軸承施力機構,其中,所述軸承施力機構包括:固定在所述曲軸箱上的彈簧承受構件;被所述彈簧承受構件施力支承而與所述軸承的外圈卡合的彈簧施力構件,在形成有所述軸承支承孔的所述曲軸箱的壁部(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右側壁部65)上設置收納所述軸承施力機構的收納孔,該收納孔的一端與所述軸承支承孔連通并配設所述彈簧施力構件,在另一端側的開口部固定所述彈簧承受構件,所述開口部被所述彈簧承受構件阻塞密封。
本發明涉及的這種曲軸的支承構造,優選為在夾著所述壁部形成所述開口部一側的空間配設發電機,在所述收納孔的附近設有固定所述發電機的定子的發電機安裝孔。
另外,優選在曲軸上與軸承相鄰設置驅動輔機(例如,實施方式中的油泵53)的輔機驅動部(例如,實施方式中的油泵驅動齒輪51),在輔機驅動部的周圍設置收納孔。
再者,軸承施力機構優選相對于曲軸軸線設置在的活塞側。
如上所述,構成本發明的曲軸的支承構造時,無需在軸承施力機構的收納孔之外,設置用于按壓軸承施力機構的螺栓孔,只需進行一處的孔加工即可,因此可以減少加工工數,實現構造的小型化。另外,由于不需要彈簧支承板,因此可以減少零件件數。再者,即使在軸承的外側空間設置干燥空間,也不會使構造變得復雜,而以簡單的構造對曲軸箱內的潤滑油進行可靠的密封。
此時,在收納孔的周圍設置支承發電機定子的發電機支承孔時,可以用同一構件且沿著同一方向對這些收納孔及支承孔進行加工,因此可以削減加工工數并降低成本。
另外,在軸承的側方設置輔機驅動部與該輔機驅動部相鄰設置收納孔時,可以充分利用收納孔周圍的死角空間配置輔機驅動部。
再者,相對于曲軸軸線,將軸承施力機構配置在活塞側時,可以相對于曲軸,朝向承受爆發壓力的方向向軸承施力,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抑制曲軸敲擊聲的產生。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具有本發明的曲軸支承構造的動力單元的俯視圖。
圖2是表示從右側觀察上述動力單元的要部的側面圖。
圖3是表示曲軸支承構造要部的剖面圖。
圖4是表示軸承施力機構的密封方法的說明圖,(a)表示在螺合部上涂布密封膠的構成;(b)表示在凸緣部上設置O型環的構成;(c)表示在螺合部上設置O型環的構成;(d)表示在收納孔的開口部設置O型環的構成。
符號說明
5???曲軸箱
11??曲軸
33??右球軸承(軸承)
33a?外圈
51??油泵驅動齒輪(輔機驅動部)
53??油泵(輔機)
55??發電機
56??定子
65??右側壁部(壁部)
66??右軸承支承孔(軸承支承孔)
67??收納孔
67a?開口部
68??軸承施力機構
69??彈簧施力構件
70??彈簧承受構件
73??發電機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首先,參考圖1及圖2,對適用于本發明的曲軸支承構造的動力單元進行說明。該動力單元1用于兩輪機動車。此外,在下面的說明中,將圖2所示的箭頭F的方向設為前方,將箭頭U的方向設為上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19663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