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上行軟切換的方法、裝置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168272.2 | 申請日: | 2007-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26249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5-06 |
| 發明(設計)人: | 宋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36/18 | 分類號: | H04W36/18;H04B7/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志強;麻海明 |
| 地址: | 518129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上行 切換 方法 裝置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移動通信技術,尤其是指一種上行軟切換的方法、裝置及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商用的碼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一般都支持多種類型的切換,主要的切換類型有:硬切換、軟切換和更軟切換,所述的硬切換是指在切換的業務中,業務信道有瞬時中斷的切換過程;軟切換是指當無線鏈路需要增加或釋放時,用戶設備(UE)始終與網絡保持至少一條無線鏈路的連接;更軟切換則是指在同一基站具有相同頻率的不同扇區間的切換。而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中則沿用了大部分原IS-95標準和CDMA2000中的軟切換技術。對于處于WCDMA系統小區邊緣的UE來說,軟切換是一種常態,即UE幾乎一直處在軟切換狀態下,從而可以保證用戶通話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永久包在線(CPC,Continues?Packet?Connection)技術是R7協議中非常重要的技術之一,通過使用CPC技術中的非連續發送(DTX,DiscontinuousTransmission)技術,可使得當上行增強專用信道(E-DCH,Enhanced?DedicatedChannel)中無數據發送時,無需再持續發送多余的專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Dedicated?Physical?Control?Channel)信令,而只需非連續地發送DPCCH突發,以維持通信鏈路,使其不會發生中斷,從而減少了不必要的上行發送功率和上行干擾,增加了上行用戶的個數。因此,可將CPC技術用于全網R7小區的構建,以提高整網容量;或者將CPC技術用于高話務特點的熱點地區覆蓋。而對于后者而言,一般來說會出現支持CPC的R7小區與不支持CPC的R6小區共存的現象,且發生UE在R7小區和R6小區之間進行切換的場景。
在現有的技術方案中,可以采用硬切換方式來實現UE在R7小區和R6小區之間的切換。所述的硬切換是指當移動臺發生越區切換時,先斷開與舊的小區的聯系,再和新的小區建立聯系的切換過程。圖1為現有技術中UE通過硬切換實現小區切換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以UE從R7小區切換到R6小區為例,現有技術中UE通過硬切換實現小區切換包括如下所述的步驟:
101:當處于R7小區中的UE發現新的小區(R6小區)時,UE通過R7小區向無線接入網設備(RNC)上報所發現的新小區。此時,UE和R7小區中的基站(Node?B)均保持R7配置,且R7配置中的CPC處于激活的狀態,即R7配置支持CPC技術。
102:RNC將新發現的R6小區配置成R6配置,并增加與R6小區間的無線鏈路;然后通過物理信道重配置過程,將UE切換到R6小區。
103:UE斷開與R7小區的連接,與R6小區建立連接,收回UE與R7小區之間的物理信道資源,從而完成硬切換。
上述的硬切換的方法的特點為先斷后接,因此硬切換的優點在于算法簡單,資源利用率高,信令開銷少。但是,WCDMA系統是一種自干擾系統,因此,通過同頻硬切換實現UE從R7小區到R6小區的切換的缺點在于:切換時延較長,切換成功率較低,掉話率較高,因此將影響用戶通話的主觀感受,并容易造成掉話。所以,在進行網絡設計時,應盡量避免硬切換的發生。
在現有的技術方案中,可以采用軟切換的方式來實現UE在R7小區和R6小區之間的切換,即通過物理信道重配置的方式將R7小區配置成為非CPC(即不支持CPC技術)的小區,然后將R6小區加入激活集,從而實現UE在R7小區與R6小區之間的軟切換。圖2為現有技術中UE通過軟切換實現小區切換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以UE從R7小區切換到R6小區為例,現有技術中UE通過軟切換實現小區切換包括如下所述的步驟:
201:當處于R7小區中的UE發現新的小區(R6小區)時,UE通過R7小區向無線接入網設備(RNC)上報所發現的新小區。此時,UE和R7小區中的基站(Node?B)均保持R7配置,且R7配置中的CPC處于激活的狀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16827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