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混凝氣浮共凝聚處理污水工藝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159246.3 | 申請日: | 2007-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15054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7-09 |
| 發明(設計)人: | 許芝;費慶志;胡宏博;馬傳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C02F1/52;C02F1/24;C02F1/66 |
| 代理公司: | 大連東方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安寶貴 |
| 地址: | 116028遼寧***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凝氣浮共 凝聚 處理 污水 工藝 | ||
1.一種混凝氣浮共凝聚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驟:
1)打開污水泵(5)和氣液兩相溶氣泵(7),待處理污水被污水泵(5)從原水池(1)中抽出;所述原水的COD:3500mg·L-1,SS:1270mg·L-1,pH值6.5;
2)于泵前從藥箱(2)中將助凝劑,pH調節劑和混凝劑投加到污水管中,并由閥門(3)和流量計(4)控制加藥量;所述藥品選用濃度為10g·L的PAM作混凝劑,投加量為200~300mg·L-1、濃度為1g·L-1的PAC作助凝劑,投加量為10~15mg·L-1;
3)污水泵(5)繼續把污水通過污水管(6)輸送到氣浮池(16)的反應器(21)中,并通過流量計(13)控制污水的進水流量為600L·h-1;
4)所述氣液兩相溶氣泵(7)抽取集水池(24)中的處理水加壓溶氣,通過溶氣管(11)加入到反應器(21)中與所述污水進行反應,通過氣體流量計(18)控制進氣量230ml·min-1,通過壓力表(9)控制壓力為0.55MPa,通過流量計(10)控制溶氣進泵流量為600L·h-1;
5)通過加藥泵(2)直接向反應器(21)中進行第二次加藥;
6)通過控制Y型管(18)上的閥門(19)讓氣浮池(16)形成兩個水位,即打開閥門令氣浮池(16)在低水位排水,使浮于水面的污泥得以濃縮;關閉閥門,令氣浮池在高水位排水,使污泥層得以升高,從排泥管(17)中排出,排除上層2cm厚的污泥,污泥含水率可達93%左右;
7)關停泵閥,通過排空管(21)、(22)排空設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氣浮共凝聚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凝劑為聚丙烯酰胺PAM;所述的pH調整劑為鹽酸或氫氧化鈉;所述的混凝劑為聚合鋁PAC、硫酸鋁和/或硫酸鐵。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氣浮共凝聚污水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加藥是指把助凝劑直接投加進氣浮池,投藥位置在網格(15)的第一網格與第二網格之間。
4.一種實施權利要求1所述污水處理工藝方法的裝置,包括氣浮池(16)、集水池(24)和原水池(1),其中所述的氣浮池(16)支撐在支架(23)上,其上部有排泥管(17),中間有Y型管(18)、底部有排空管(22),所述Y型管上有閥門(19),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浮池中間有污水管(6),下部有溶氣管(11)以及穿孔管(20)、穿孔管(20)與Y型管(18)相通,且使Y型管(18)與反應器(21)形成連通器;加藥管(14)則置于反應器的網格(15)中;所述加藥管(14)接加藥泵(12),其入口端與藥箱(2)相連接;所述的污水管(6)通過流量計(13)與污水泵(5)的出口連接,污水泵(5)的泵前管路則通過流量計(4)及閥門(3)與藥箱(2)相連接并同時與污水池,亦即原水池(1)相通;所述溶氣泵(11)通過流量計(10)、壓力表(9)連接溶氣泵(7)的出口端,其入口端則直接與集水池(24)相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實施權利要求1工藝方法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網格(15)的網孔最佳尺寸為5mm×5mm,相鄰網格的最佳層間距為5cm。
6.根據權力要求5所述實施權利要求1工藝方法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排風管(17)的高度比高位排水管(18)高出2~5c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交通大學,未經大連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159246.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昆蟲寄生菌子實體的生產方法
- 下一篇:一種生物支架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