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聚對苯二甲酸1,2-丙二醇酯及其共聚酯和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99890.6 | 申請日: | 2007-05-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1463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2-03 |
| 發明(設計)人: | 李春成;殷明;張棟;管國虎;張新志;方世璧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8G63/183 | 分類號: | C08G63/183;C08G63/85;C08G63/7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柏 |
| 地址: | 100080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對苯二甲酸 丙二醇 及其 聚酯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其共聚酯領域,特別涉及聚對苯二甲酸1,2-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和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聚對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TT)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發成功的一種極具發展前途的新型熱塑性聚酯。它具有優良的彈性、尺寸穩定性、染色性及抗污等性能。與同系列的聚酯相比較,PTT由于其獨特的螺旋狀結構而具有優異的性能,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強度、硬度相似,但又同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一樣易于加工。因而已成為當前國際上最熱門的高分子新材料之一,廣泛應用于紡織品、地毯纖維、薄膜、工程塑料及包裝材料等方面。但是由于目前合成PTT的原料1,3-丙二醇(PDO)的生產成本高,所以影響到PTT的大規模推廣、使用。
由于生物柴油的發展,大量的甘油副產物的利用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選擇性加氫技術,可獲得低成本的1,2-丙二醇。1,2-丙二醇與1,3-丙二醇具有相似的結構,但其兩個羥基之一為仲羥基,反應活性較低,很難與二元酸聚合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價格低廉的聚對苯二甲酸1,2-丙二醇酯及其共聚酯,該類材料具有價格低廉、機械性能優異、并且不易結晶,透明性好等優點。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聚對苯二甲酸1,2-丙二醇酯及其共聚酯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聚對苯二甲酸1,2-丙二醇酯及其共聚酯具有以下結構:
其中:
R1為:
n1=2~20;
R2為:
n2=2~18;
n=20~1000;m=0~2000。
本發明聚對苯二甲酸1,2-丙二醇酯及其共聚酯可采用直接酯化法或酯交換這兩種合成方法。
A.直接酯化法:
以二元酸單體重量為基準,將二元酸單體與二元醇單體加入到惰性氣體(如氮氣、氦氣或氬氣)保護的反應器中,其中二元酸單體與二元醇單體的摩爾比為1∶1~3,在無酯化催化劑或在酯化催化劑存在下于120~260℃進行常壓或加壓(優選為0.05~0.5MPa)酯化反應,加入0~2重量份的添加劑,然后在溫度為240~280℃,且在縮聚催化劑存在下減壓至5~200Pa進行縮聚,得到聚對苯二甲酸1,2-丙二醇酯及其共聚酯。
所述的二元酸單體選自對苯二甲酸(PTA),對苯二甲酸(PTA)與間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5-磺酸鈉或脂肪族二元酸的混合酸等中的一種。
所述的脂肪族二元酸是丁二酸、己二酸或癸二酸等。
所述的二元醇單體選自1,2-丙二醇,1,2-丙二醇與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或環己烷二甲醇混合醇等中的一種。
所述的酯化催化劑的用量為二元酸單體重量的0~5%,優選為二元酸單體重量的0~1%。
所述的縮聚催化劑的用量為二元酸單體重量的0.01~5%,優選為二元酸單體重量的0.01~1%。
所述的酯化催化劑可以為醋酸鹽、鈦化合物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縮聚催化劑可以為鈦化合物、錫化合物、銻化合物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醋酸鹽為醋酸鋅、醋酸鎂、醋酸錳、醋酸鈷、醋酸鈣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鈦化合物為二氧化鈦、二氧化硅-二氧化鈦、鈦酸四丁酯、鈦酸四異丙酯、鈦酸四異辛酯、四硬酯酰基鈦、草酸鈦鉀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錫化合物為丁基錫酸(BSA)、單丁基氧化錫、辛酸亞錫、二丁基-二異辛基錫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銻化合物為醋酸銻、三氧化二銻、乙二醇銻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添加劑可以為穩定劑、潤滑劑、成核劑、著色劑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添加劑主要用于改善聚酯的熱穩定性、可加工性和色澤等方面的性能。
所述的穩定劑是磷酸鹽、亞磷酸鹽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潤滑劑是硬脂酸、硬脂酸鹽、石蠟、硬脂酸酰胺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成核劑是有機羧酸鹽、氧化鋁、云母、滑石粉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等。
所述的著色劑是鈦白粉、碳黑、有機染料或它們的任意混合物。
B.酯交換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9989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