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輕型地鐵列車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97785.9 | 申請日: | 2007-05-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92141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2-26 |
| 發明(設計)人: | 董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艾喬喬 |
| 主分類號: | B61D1/00 | 分類號: | B61D1/00;B61B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0北京市海***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輕型 地鐵 列車 系統 | ||
1.一種輕型地鐵列車系統,包括地鐵列車(11)及地鐵隧道系統(2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鐵列車(11)結構由列車車廂(1)和列車底盤系統組成,列車車廂(1)是窄型車廂,由鋼管制成的框架結構,有((2.2±0.3)×(1.95±0.10))米的小斷面尺寸、(14.5±2.5))米的長度和(50±20)豪米的薄型車廂壁厚度;所述的列車底盤系統由固定列車車廂(1)的主車架(2)、主車架端部的副車架(25)、板型減震器(26)、軌輪(6)、軌輪驅動電機(7)和制動分泵機構(23)組成,其中主車架(2)是矩形鋼管或C型槽鋼構成梯形車架,副車架(25)是矩形鋼管制成的長方形框結構,固定副車架的垂直轉軸機構(4)位于副車架中部,垂直穿過主車架轉向桁梁(3)和副車架中部的副車架轉向桁梁(10),每個副車架前后各裝有1個結構成目字形的軌輪—驅動電機安裝架(5),每個軌輪—驅動電機安裝架(5)兩側的軌輪安裝格(16)之內各容有1個軌輪(6),軌輪(6)是直徑(265±65)毫米的小型軌輪;軌輪安裝格(16)之間的長方格框是安裝軌輪驅動電機(7)的電機格框(20),電機格框(20)可容納2臺驅動電機(7),驅動電機的輪軸直接驅動軌輪的輪軸;緊鄰兩側軌輪安裝格(16)外側的是減震器下板(12)部分;和每個副車架(25)上裝有列車制動系統的4個制動分泵機構(23),4個制動分泵分別裝在副車架前后側壁的4個角上,來自列車制動總泵機構的流體工質通過高壓管系統將制動壓力傳給制動分泵的柱塞,制動分泵柱塞的端部固定有制動蹄片(21),在柱塞的推動下,制動蹄片向下運動直接在軌道頂上磨擦產生制動作用;所述的地鐵隧道系統由淺埋型地鐵隧道和窄軌道系統組成,地鐵隧道系統包括地鐵隧道(1)、車站(48)和通風系統,其中地鐵隧道具有(寬×高)((2.85±0.25)×(2.6±0.25))米的小尺寸隧道內部、壁厚在(185±45)毫米范圍的薄型隧道側壁結構和隧道內頂部(44)到地表(41)覆蓋層的總厚度在0.3米至2.0米范圍內的淺埋深結構;相鄰復線地鐵隧道之間設有中間隔墻(31),中間隔墻開有相互貫通的中間隔墻通孔(39),中間隔墻通孔(39)的貫通部分面積最大可到隔墻(31)總面積的80%;相鄰地鐵車站具有(750±250))米的間隔,站臺全長(50±7.5))米、寬2×(4.0±1.0))米;軌道系統是間距(1.05±0.25))米的窄型軌道(24)系統,窄型軌道直接安裝在地鐵隧道的混凝土地面(33)上,地鐵隧道地面(33)內鋪設有墊在軌道(24)下的加固板,相鄰加固板間距有(0.85±0.35)米;和通風系統的通風管道具有(1.75±0.50)平方米的斷面尺寸,相鄰通風管道間有(150±75)米的間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型地鐵列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列車車身的總高度是(2.35±0.25)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型地鐵列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副車架(25)在其中部桁梁(10)所在處的副車架中段兩側鋼管(46)向下彎曲50-65毫米,以便為主車架桁梁(3)留出足夠的空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型地鐵列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副車架轉向桁梁(10)有((250±75)×(55±25))毫米的斷面尺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型地鐵列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墊在軌道(24)下的加固板有((150±75)×(125±50)×(8±2))毫米的三維尺寸。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型地鐵列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地鐵隧道底部(38)向地鐵隧道兩側加寬(450±150)毫米。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型地鐵列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地鐵隧道頂部(35)壁厚(250±75)毫米。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輕型地鐵列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地鐵隧道底部(38)壁厚(350±75)毫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艾喬喬,未經艾喬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97785.9/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