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含有阿巴芬凈的復方抗菌藥物組合物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92776.0 | 申請日: | 2007-09-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96363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4-01 |
| 發明(設計)人: | 張濤;李佳;鄒艷冶;牟才華;樊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醫藥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1/506 | 分類號: | A61K31/506;A61K9/00;A61K45/06;A61P31/10;A61P1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0061***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含有 阿巴芬凈 復方 抗菌 藥物 組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制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含有阿巴芬凈和其它抗菌藥物的藥物組合物,該藥物組合物用于治療真菌感染或細菌、真菌混合感染。
背景技術:
淺部真菌病是一種常見病,其傳染性強,發病率極高、頑固而又極易復發,如足癬,即腳氣,全國平均發病率達三分之一,在一些高發地區發病率高達60%。皮膚細菌感染可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原發性感染常有特征性的形態和病程,開始由單一病原菌引起,發生在正常皮膚上,通常葡萄球菌易引起膿皰瘡、毛囊炎、癤、癰等,鏈球菌易引起丹毒及蜂窩織炎,誘發腎炎及關節炎等;繼發性感染常發生在已有病變的皮膚上,見于特殊部位(如外耳)或特定類型的皮損(如潰瘍),常由革蘭陰性菌(變形桿菌、假單胞菌、大腸桿菌)所致。皮膚細菌感染的病因自40年代以來,隨著抗生素的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使細菌性感染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于耐藥菌株尤其是多種耐藥菌的出現和迅速傳播,使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仍占相當高的比率,而皮膚真菌和細菌混合感染治療情況,比單獨感染真菌或細菌更加復雜,很多真菌感染都伴有細菌感染,發病率也相當高,因此,皮膚真菌和細菌混合感染的治療仍是目前熱門之一。
雖然目前抗真菌藥物品種較多,但這些藥物抗真菌作用均為單一作用機制,而且這些機制均在真菌生長時才發揮作用,對靜止期的真菌效果較差。并且治愈率低,易復發。阿巴芬凈(abafungin)為氨基噻唑類抗真菌藥,其特征是對生長中和靜止中的真菌細胞均具有殺滅作用,具有抑制真菌和殺滅真菌的雙重作用,能靶向靜止的真菌細胞,有效杜絕感染復發。該藥是具有這種作用機制的第一個藥物。其抗菌譜廣,可以治療一些真菌和細菌的混合感染;但單一組分對于治療和預防皮膚、粘膜真菌以及細菌混合感染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其他類抗菌藥物與阿巴芬凈制成組合物,可治療一些細菌、真菌混合感染,對混合感染具有明顯的協同作用。
目前關于阿巴芬凈制劑,WO2005034956(申請日:2004.1.24;公開日:2005.4.21),介紹了一種阿巴芬凈的指甲油制劑,用于治療指甲真菌。
CN1969874(申請日:2006.12.07;公開日:2007.05.30),介紹了一種外用復方阿巴芬凈藥物組合物,阿巴芬凈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復方組合物。
目前尚無含阿巴芬凈與其他抗菌藥物的組合物,并能有效治療皮膚和粘膜真菌、真菌和細菌混合感染的文獻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真菌感染或真菌混合感染的藥物組合物,尤其提供一種治療皮膚和粘膜真菌或真菌與細菌混合感染的復方阿巴芬凈藥物組合物。對治療皮膚和粘膜真菌或混合感染達到增效或協同作用,克服上述單一組分不能有效治療真菌和細菌二者混合感染引起的疾病的特點。
本發明中所述的復方阿巴芬凈藥物組合物包含有效治療量的阿巴芬凈或其可藥用鹽,至少另一種抗菌藥物0.01~10%(重量)和藥用輔料;其中,阿巴芬凈或其可藥用鹽占組合物重量的0.1~10%,優選0.5~5%,更優選1~2%;另一種抗菌藥物占組合物重量的0.01~8%,優選0.01~6%,更優選0.05~4%。
上述的所說的另一種抗菌藥物,包括1.β-內酰胺類:青霉素類、頭霉素類、單環β-內酰胺類、碳氫霉烯類、β-內酰胺霉抑制劑、頭孢菌素類;2.氨基糖苷類:鏈霉素、大觀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核糖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小諾米星、依帕米星、依替米星、阿司米星等;3.大環內酯類:紅霉素、琥乙霉素、克拉霉素(甲紅霉素)、依托紅霉素、白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麥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羅紅霉素、甲紅霉素、阿齊霉素、羅他霉素、吉他霉素、泰利霉素等;4.多肽類:多粘菌素類、桿菌肽、粘菌肽、萬古霉素等.5.四環素類:四環素、土霉素、多西環素(脫氧土霉素)、米諾環素、美他環素、地美環素等;6.多烯類: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美帕曲星等;7.芳香族類(含酰胺酮類):氯霉素、甲砜霉素(硫霉素)等;8.喹諾酮類:吡哌酸、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托氟沙星等;9.磺胺類(均含氨苯磺酰胺):磺胺嘧啶、磺胺異惡唑、磺胺甲惡唑、甲芐啶(TMP)等;10.惡唑酮類:利奈唑胺等;11.糖肽類:去甲萬古霉素、替考拉寧、達巴萬里等;12.氯霉素類:氯霉素、琥珀氯霉素等;13.林可酰胺類:林可霉素、克林霉素、鹽酸克林霉素和磷酸克林霉素(或克林霉素磷酸酯)等;14.硝咪唑類:替硝唑、甲硝唑等;15.抗真菌類:灰黃霉素、克念菌素、克霉唑、酮康唑、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美帕曲星、特比萘芬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醫藥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重慶醫藥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9277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