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導光板和具有該導光板的液晶顯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092261.0 | 申請日: | 2007-04-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51098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10 |
| 發明(設計)人: | 金熙東;金鎮夏;金鎮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星電機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G02B6/00 | 分類號: | G02B6/00;G02B5/02;G02F1/13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銘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鴻禧;譚昌馳 |
| 地址: | 韓國京畿道水*** | 國省代碼: | 韓國;KR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導光板 具有 液晶 顯示裝置 | ||
本申請要求于2006年4月4日在韓國知識產權局提交的第2006-30570號韓國專利申請的權益,其公開通過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導光板和具有該導光板的液晶顯示裝置,更具體地講,在該液晶顯示裝置中,該導光板具有漫射片和棱鏡片的功能,以在前視角(front?visual?angle)范圍內顯著提高從導光板向液晶面板折射的光的亮度,并減少部件的數量,從而減小裝置的厚度并節省制造成本。
背景技術
通常,由于液晶顯示裝置自身不能自發光,所以液晶顯示裝置需要單獨的光源。光源可以設置在顯示器的后面或者顯示器的側面。
當光源設置在顯示器的側面時,減小裝置的整體厚度,因此通常用在具有薄顯示表面的筆記本電腦或者移動電話上。
圖1是示出傳統液晶顯示裝置的構造圖。光源10(例如熒光燈或者發光二極管)沿著長度方向設置在導光板20的側面,以將產生的光發射到液晶面板50。
反射片25設置在導光板20下面,以向液晶面板50反射光。另外,漫射片30設置在導光板20上方,以在各個方向上漫射光,所述光在反射片25上反射、被導光板20折射并向液晶面板50出射。
另外,棱鏡片41和42設置在漫射片和液晶面板50之間,以將穿過漫射片30傳播的光聚集到前視角內。
圖2是示出穿過傳統液晶顯示裝置的各部分傳播的光的亮度分布的曲線圖。穿過導光板20的光的亮度分布用線“d1”表示。這里,示出的是,在50°至70°的視角位置亮度高。另一方面,在前視角為0°的位置,亮度相對顯著地降低。
另外,在采用漫射片30的情況下,穿過漫射片30的光的亮度分布用線“c1”表示。這里,偏向一側的亮度分布向前視角偏移。在除了漫射片30還設置棱鏡片41和42的情況下,穿過棱鏡片的光的亮度分布完全向前視角偏移,如用線“b1”和“a1”所示。因此發現在±30°的前視角處,亮度分布增加。
如曲線圖所示,傳統液晶顯示裝置中的導光板在亮度分布上有缺陷,該亮度分布從前視角向一側偏移。為了克服這個缺陷并得到具有期望圖像的顯示器,應該另外提供漫射片30和棱鏡片41、42。然而這樣作增加了液晶顯示裝置的厚度和體積。
另外,漫射片30和棱鏡片41、42在液晶顯示裝置中占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成本。這樣主要導致液晶顯示裝置的整體制造成本增加。
同時,在用來提高方向性和聚集從導光板20折射的光的方法中,可以在導光板20上形成微觀結構(microstructure),以將光源10產生的光均勻地向液晶面板折射。微觀結構可以通過金屬蝕刻、透鏡形成工藝或者機械加工來形成。
第2003-12568號韓國專利申請公布(2003年2月12日公布)公開了在導光板的下側表面上形成的半球形或棱錐形元件。
圖3是示出穿過其上形成有漫射元件的導光板傳播的光的亮度分布的曲線圖。穿過其上形成有半球形和棱錐形元件的導光板傳播的光的亮度分布向一側(圖3中的右側)偏移,如用線“d2”和線“b2”所示。
同時,在其上具有半球形元件的導光板20上方另外設置漫射片30、第一棱鏡片41和第二棱鏡片42的情況下,其中,第二棱鏡片42具有與第一棱鏡片41的棱鏡陣列交叉的棱鏡陣列,光的亮度分布用線“c2”表示。另外,在其上具有棱錐形元件的導光板20上方另外設置漫射片30和水平棱鏡片42的情況下,用線“a2”表示光的亮度分布,“a2”的亮度分布與“c2”的亮度分布基本相似。
因此,與半球形元件相比,當在導光板上布置棱錐形元件時產生的效果更好。即,當確保在基本相同的前視角處亮度基本相同時,與采用半球形元件相比,采用棱錐形元件需要相對較少數量的棱鏡片。
此外,根據棱錐形元件的陣列結構,改進棱錐形元件,從而得到更高更均勻的亮度分布,所述棱錐形元件是如剛剛描述的與半球形元件相比,在前視角處確保更好的亮度的棱錐形元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星電機株式會社,未經三星電機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9226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