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燃料電池系統(tǒng)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710092052.6 | 申請日: | 2007-04-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81979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0-08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李璟柏;黃金樹;許年輝;王正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8/10 | 分類號: | H01M8/10;H01M8/24;H01M8/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 代理人: | 陶鳳波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竹***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燃料電池 系統(tǒng) | ||
1.?一種燃料電池系統(tǒng),包括:
循環(huán)裝置;以及
燃料電池模塊,包括:
膜電極組件;
陽極流道板,配置于該膜電極組件的一側(cè),該陽極流道板具有注入口與輸出口;以及
熱交換模塊,包括:
流體傳輸裝置;以及
熱交換單元,至少部分該熱交換單元是設置于該流體傳輸裝置內(nèi),以于該流體傳輸裝置內(nèi)隔離出第一流道與第二流道,其中該第一流道與該循環(huán)裝置及該注入口相通,該第二流道與該循環(huán)裝置及該輸出口相通,且該循環(huán)裝置適于透過該第一流道將一反應液體由該注入口通入該陽極流道板中,而反應剩余液體是由該輸出口經(jīng)由該第二流道流入該循環(huán)裝置中。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熱交換單元為熱交換管,穿過該流體傳輸裝置,且該第一流道位于該熱交換單元內(nèi)側(cè),該第二流道位于該熱交換單元外側(cè)。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熱交換管的管壁有至少一皺褶。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熱交換單元為熱交換管,穿過該流體傳輸裝置,且該第二流道位于該熱交換單元內(nèi)側(cè),該第一流道位于該熱交換單元外側(cè)。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熱交換管的管壁有至少一皺褶。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還包括燃料供應裝置,且該循環(huán)裝置具有液體混合單元,用以收集反應剩余液體及反應生成液體,其中該燃料供應裝置適于將燃料通入該液體混合單元,以與該反應剩余液體及該反應生成液體混合成該反應液體。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熱交換單元為熱交換片,設置于該流體傳輸裝置內(nèi),且該第一流道位于該熱交換單元的一側(cè),該第二流道位于該熱交換單元的另一側(cè)。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熱交換片有至少一皺褶。
9.?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還包括燃料供應裝置及液體混合單元,且該液體混合單元與該流體傳輸裝置整合為一體的液體混合槽,該液體混合槽用以收集反應剩余液體及反應生成液體,其中該燃料供應裝置適于將燃料通入該液體混合槽,以與該反應剩余液體及該反應生成液體混合成該反應液體。
10.?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液體混合槽具有第一注入口、第二注入口、第三注入口及第一輸出口,該第一注入口連接于該陽極流道板的該輸出口以收集該反應剩余液體,該第二注入口用以收集該反應生成液體,該第三注入口用以收集該燃料,第一輸出口與該第一流道相通。
11.?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流體傳輸裝置的頂部為透氣不透液膜。
1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其中該熱交換單元的熱導率大于該流體傳輸裝置的熱導率。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92052.6/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