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熱管及其制造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76092.1 | 申請日: | 2007-07-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49520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1-21 |
| 發明(設計)人: | 張長生;王肇浩;劉睿凱;白先聲 | 申請(專利權)人: | 富準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D15/04 | 分類號: | F28D15/04;H05K7/2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09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熱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熱管,特別是涉及一種溝槽式熱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現階段,熱管已被廣泛應用于具較大發熱量的電子元件的散熱。該熱管工作時,利用管體內部填充的低沸點工作流體在其蒸發段吸收發熱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后蒸發汽化,帶著熱量運動至冷凝段,并在冷凝段液化凝結將熱量釋放出去,該液化后的工作流體在熱管壁部毛細結構的作用下再回流至蒸發段,通過該工作流體的循環運動,將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
當熱管蒸發段的毛細結構不能提供足夠強大的毛細作用力時,不能夠及時使冷凝段的工作流體回流至蒸發段,可能使工作流體過少而燒干,進而使熱管喪失傳熱性能而令發熱元件因不能及時散熱而燒毀。以溝槽式熱管(grooved?heat?pipe)而言,溝槽的齒形為影響傳熱性能的重要參數,現有溝槽式熱管的溝槽的齒形于蒸發段至冷凝段一般是一致的,為改善傳熱性能,陸續有相關技術提供熱管的齒形變化,如溝槽漸進的變化,加強蒸發段的毛細作用力等。但這些技術使得熱管的制程工藝困難,量產實施不易,且在將熱管折彎或壓扁以滿足應用的需求時,不可避免的對毛細結構造成損壞而使其液體輸送能力大幅下降,最終導致熱管最大傳熱量的下降及熱阻的增加。因此需提供一種具有簡便的制程工藝,可適于折彎或壓扁應用需求,并具量產性的具有較佳溝槽齒形的熱管。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較高熱傳性能且具量產性的熱管及其制造方法。
一種熱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提供內壁設有若干微細溝槽的一管體;利用一縮管??s小管體部分區域的管徑作為該熱管的蒸發段;在縮管后的管體內置入至少一脈管;抽真空并填充適量工作流體至管體內;密封該管體,得到所需的熱管。
該熱管的蒸發段的溝槽具有較小的槽寬,使該蒸發段具有更強的毛細作用力,該脈管可進一步補足該熱管的毛細作用力及增加流體輸送能力,并且在壓扁折彎成型過程中因不易受到損壞而能保持原有的功能,從而使該熱管具有良好的傳熱性能,其制造方法使得該熱管借助于簡單的機械加工方式即可實現上述功效,因此便于量產實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熱管一較佳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熱管沿II-II線的剖視圖。
圖3為圖1所示熱管沿III-III線的剖視圖。
圖4為高速旋轉縮管法的示意圖。
圖5為圖4沿V-V線的剖視圖。
圖6為旋轉沖擊縮管法的示意圖。
圖7為圖6沿VII-VII線的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熱管另一較佳實施方式于冷凝段的徑向剖示圖。
圖9為本發明熱管又一較佳實施方式于冷凝段的徑向剖示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至圖3所示為本發明熱管10的一較佳實施例,該熱管10包括一管體11、設于管體11內的毛細結構14以及填充于該管體11內的適量工作流體(圖未示)。
該管體11為一由銅、鋁等具良好導熱性的材料制成的封閉狀的中空金屬管,該管體11的橫截面為圓環,其厚度T沿管體11的軸向保持不變。該管體11沿軸向包括分別位于管體11兩端的蒸發段15與冷凝段16,及連接于蒸發段15與冷凝段16之間的絕熱段17。該蒸發段15的管徑(內徑與外徑)小于該冷凝段16的管徑。該絕熱段17靠近冷凝段16部分的管徑與冷凝段16相同,靠近蒸發段15的部分管徑朝向蒸發段15方向逐漸縮小,形成錐形的連接部171。
該工作流體為水、酒精、甲醇等具較低沸點的物質,且管體11內被抽成真空,使該工作流體易于由管體11的蒸發段15處吸熱蒸發,蒸汽帶著熱量向冷凝段16移動,在冷凝段16放熱后凝結成液體,將熱量釋放出去,冷凝后的液體經由毛細結構14又回流至蒸發段15進行下一次吸熱-放熱循環,從而完成對發熱元件持續有效地散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富準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富準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7609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