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74378.6 | 申請日: | 2007-05-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08183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1-19 |
| 發明(設計)人: | 孫春生;畢慶鴻 | 申請(專利權)人: | 富葵精密組件(深圳)有限公司;鴻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31/02 | 分類號: | G01R31/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03廣東省深圳***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檢測 裝置 及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特別是指一種自動化檢測軟性電路板尺寸的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數碼相機與攝像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逐漸走向普通大眾。這些消費性電子產品具有輕、薄、短、小的特點。在這些消費性電子產品中,軟性電路板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關鍵部件。
軟板是軟性電路板(Flexible?Printing?Circuit:FPC)簡稱,它以具有可撓性基材制成之印刷電路板,因其具備可撓性,可在有限空間及特殊形狀的產品中進行三度空間立體配線,使產品符合輕、薄、短、小之需求,因此廣泛應用在筆記本電腦、手機、液晶顯示器、數碼相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傳統的檢測軟性電路板的方式都是以人工檢測的方式來進行逐個軟性電路板尺寸的缺陷檢測,這種方式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下,而且會造成人為的誤判將不良品流入客戶端。
隨著電子產業組件的小型化與細線化,再加上生產線速度的需求也愈來愈快,人工檢測已無法兼顧品質與速度的要求,所以使用自動化檢測裝置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裝自動化檢測軟性電路板尺寸的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
為實現上述內容,提供一種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用以檢測產品的尺寸是否合格,其包括:一自動輸送裝置,用以輸送所述產品;一視覺系統,所述視覺系統用于分析判斷所述產品的尺寸是否合格并輸出一控制信號;一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以及一產品放置盒,所述產品放置盒設有一良品放置區與一不良品放置區,所述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接受從所述視覺系統輸出的控制信號并根據所述控制信號控制所述產品放置盒移動,以使所述產品對應進入所述良品放置區或者不良品放置區。
一種檢測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通過一自動輸送裝置以自動輸送產品;通過一視覺系統分析判斷產品是否為良品,并發出信號給一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所述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接受信號并根據所述信號控制一產品放置盒移動以使所述產品落入產品放置盒內對應區域。
在所述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中,由于通過自動化檢測產品尺寸,不但提高了檢驗精度,而且降低了勞動強度,降低了成本,從而杜絕因人為的誤判將不良品流入客戶端,并且實現了工廠生產線自動化及提升檢測產品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軟性電路板檢測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軟性電路板檢測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軟性電路板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該軟性電路板檢測裝置100用于自動化檢測軟性電路板60尺寸是否合格,其包括一自動輸送裝置10、一個用以檢測軟性電路板60尺寸的電容耦合器件視覺系統(CCD視覺系統)20、一個真空泵30、一個產品放置盒40及一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50。
該自動輸送裝置10可以通過該可編程控制器50來控制,其具有一皮帶12,該皮帶12中間開設有若干個呈線性排列且具有一定間隔的穿孔(圖未顯示)。
該CCD視覺系統20包括:一個處理運算分析的運算器21、一臺攝影機23、一顯示器25、一個蜂鳴器27以及一光源29。該攝影機23具有一電容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
該真空泵30通過該可編程控制器50來控制運行,該真空泵30配置有一真空盒32與一連接管34。該連接管34可為一軟管,其一端連接真空盒32,另一端連接該真空泵30。該真空盒32設置在該攝影機23與該皮帶12的穿孔的下方。
該產品放置盒40設置在該自動輸送裝置10的一端,該產品放置盒40上具有一與之相連接的氣缸(圖未顯示),該產品放置盒40可通過該可編程控制器50控制該氣缸以移動該產品放置盒40,該產品放置盒40上設有良品放置區42與不良品放置區4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富葵精密組件(深圳)有限公司;鴻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富葵精密組件(深圳)有限公司;鴻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7437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