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草塘溝打孔插干造林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72092.4 | 申請日: | 2007-04-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57551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24 |
| 發明(設計)人: | 王文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文生 |
| 主分類號: | A01G23/00 | 分類號: | A01G23/00;A01G23/04 |
| 代理公司: | 綏化市廣輝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麗麗 |
| 地址: | 15200***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草塘溝 打孔 造林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人工造林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在草塘溝人工造林的方法。
背景技術
據資料,全國林業用地面積28,000多萬公頃,其中無林地占10.5%,折合面積2,940多萬公頃,而無林地中的草塘溝至少占60%以上,折合面積約為1,764萬公頃。
草塘溝,由于歷史原因基本沒生長過喬本樹木,但雜草十分茂盛。不能長樹的主要原因:一是草塘溝已經形成了很完好的草本植被,樹木的種子很難落到地面上,種子沾不到土壤就不會發芽。二是每個樹種都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由于草塘溝內的土壤含水量都很大,有季節性流水。有很多天然樹種不適于在高濕度的土壤中生存,所以草塘溝有史以來一直荒廢且雜草叢生。這不僅是國土資源的浪費,而且每年枯草等可燃物大量堆積,可燃物載量的增大直接導致森林火險隱患的增加,草塘溝也是森林防火多年來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難題。這類荒廢的林業用地歷史悠久,若想開發利用,整地難度極大,成本特別高,還很容易破壞原有植被。如果我們能在不破壞原有植被的情況下,利用廢棄的草塘溝人工造林,既節約和合理利用了國土資源,提高了森林覆被率,又能生產出大量的木材,還能大大減少森林火災發生的機率。
在草塘溝,采用常規造林方法(即人工挖坑植苗的方式)造林難度非常大。因為草塘溝雜草茂盛、根系發達,人工挖坑造林除難度大外,而且挖出來的都是整塊草碳(地表30公分內含土量極低),草碳土很難打碎,即使能把栽樹坑挖出來,但因栽苗時沒熟土培根,所栽苗木根本沒法成活。而采用打孔插干造林的方法,過去一般多用于干旱嚴重地區造林。
另外,造林樹種的選擇非常關鍵,一般樹種基本上不適應草塘溝的生存條件。根據楊樹的生物學特性,再生根能力強,不怕季節性積水等特點,所以選擇大青楊楊樹作為山區草塘溝主栽楊樹品種。山區過去很少有人工栽植楊樹的做法,草塘溝有史以來基本沒有人工栽過樹。平原的楊樹都是針對農區氣候條件培育的種源,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等栽培長勢較好,但在山區栽植成活率卻都很低,生長慢,很難成林成材。平原楊樹品種栽植到山區鼠害還十分嚴重,能勉強活下來的幾棵樹也會逐年的被鼠害危害死亡。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草塘溝打孔插干造林方法,該方法成本低,樹木成活率高。
申請人經多年研究,采取不同造林方式,使用不同樹種反復論證試驗,得到了草塘溝內樹木栽培的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草塘溝打孔插干造林方法,取不帶根的楊樹種苗,造林前苗木的1/2以下浸泡在清水中48小時以上,在草塘溝打孔,深度40-70厘米,然后插入浸泡好的楊樹種苗,插入后用泥漿或細土灌嚴樹干與土壤之間的縫隙即可。
目前東北地區草塘溝插干栽植大青楊楊樹成活率較高,其它樹種成活率極低,南方省份可選用大青楊或其它適于山區生長的楊樹品種。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采用的是東北林區天然林分中不同種源的優良大青楊無性系繁育的種苗,具有抗寒、抗旱、喜肥、喜水、生根能力強等特點,加之它的樹液有一種特殊味道,所有山鼠都不危害它,特別耐濕,抗鼠害。成林單株樹冠寬闊需要營養空間大,適生范圍廣,單株材積大,材質優良等特點。
用機械或鋼木釬打孔,插入樹苗后用泥漿或細土灌嚴樹干與土壤之間的縫隙,細土或泥漿中的土可以使樹苗的干部與土壤緊密接觸,給樹苗提供一種良好的生根環境。草塘溝土壤濕度大,透氣性好,特別是有機質含量高,肥力大,加之插干造林樹木根系發達,其生長速度要比常規(帶根)造林的生長速度高15%左右。采用打孔造林,加大栽植密度,3年即可郁閉,最長5年時間即可將草塘溝的雜草壓住,雜草逐漸腐爛后,是最好的有機肥,能促進樹木更快速生長,采用此方法栽植大青楊楊樹成活率可高達98%以上。在東北林區15-20年即可成材,南方省份會更快,同時有效地解決了森林防火的難題,森林火災發生率會大大降低。
本發明方法成本低。能減少育苗成本,一次插穗可以連采6年造林用苗,三年后一個母根可以同時留兩棵種苗;起苗成本和苗木運輸成本也低,不用施肥,機械操作簡便,打孔耗油量很低。采用該種方式造林成本要比常規造林成本降低70%以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巨大。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文生,未經王文生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7209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