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鋼筋砼結構中已建預應力體系破壞后重建預應力體系的施工工藝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68793.0 | 申請日: | 2007-05-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63374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31 | 
| 發明(設計)人: | 吳利民;張衛星;周東波;陳春雷;張幸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G23/02 | 分類號: | E04G23/02;E04G21/12 | 
| 代理公司: | 寧波市天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黃曉凡 | 
| 地址: | 315000浙江省寧***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鋼筋 結構 中已建 預應力 體系 破壞 重建 施工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藝,具體地說是一種對建筑工程中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已建預應力體系的部分無粘結預應力鋼絞線錨具遭破壞后,在原結構中重建預應力體系的施工工藝。
背景技術
目前,無粘結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在工程結構上廣泛應用。通常的預應力框架梁施工工藝是木工安裝底模,再由鋼筋工綁扎大梁鋼筋,然后由預應力專業人員將預應力鋼絞線按設計要求安放在大梁體內,最后再由木工封閉梁的側面,經驗收合格后澆筑砼,砼達到強度后對無粘結預應力鋼絞線實施張拉并錨固。但是,在后續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往往由于施工人員經驗不足,使原有已建預應力體系遭到破壞。例如,由于預應力體系的錨固端錨具突出墻面影響玻璃幕墻安裝,幕墻安裝人員將錨具割除,導致已建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應力喪失殆盡。如果按照常規方法只有采用體外預應力加固、碳纖維加固、粘鋼加固等技術的補救措施。但是經上述技術進行補救加固后都會改變原結構截面、增加自重荷載、影響表面美觀甚至使用功能,并最終影響工程的創優奪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鋼筋砼結構中已建預應力體系被破壞后重建預應力體系的施工工藝,它不改變原設計的結構受力,重新建立的預應力體系能完全滿足原設計要求。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鋼筋砼結構中已建預應力體系被破壞后重建預應力體系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驟:
將被破壞的原預應力鋼絞線錨具去除,
將與原預應力鋼絞線同規格等強度的新的鋼絞線剝除表面塑料護套,
準備一根直徑小于原預應力鋼絞線直徑的鋼筋,鋼筋長度應比原來的鋼絞線長50厘米以上,
將被破壞的原預應力鋼絞線拔出,
將鋼筋穿入原結構的孔道內,
將新的預應力鋼絞線的一端與鋼筋的一端焊接,
用手拉葫蘆連接鋼筋的另一端,并拉動鋼筋,利用孔內的鋼筋將新的預應力鋼絞線穿入孔內,
再對新的預應力鋼鉸線進行張拉,張拉達到單根鋼絞線的原設計應力后錨固。
由于本發明采取了上述的技術措施,它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不改變原結構截面的尺寸,不增加荷載、不影響外觀質量,能滿足原設計的受力要求,施工工期短、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梁的橫截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2中,1為框架梁,2為柱頭,3為鋼筋,4為新的鋼絞線,5為手拉葫蘆,6為操作平臺。
參照圖1,為被錯誤施工割掉的5只錨具7,其中上部3只為張拉端錨具(夾片式),下部2只為固定端錨具(P型擠壓錨)。因設計為同一梁中的張拉端、固定端錨具錯開布置,分別單根一端張拉錨固。“○”為正常的錨具8。
參照圖1和圖2,將部分被破壞的原預應力鋼絞線錨具7全部去除。將與原預應力鋼絞線同規格等強度的新的預應力鋼絞線4剝除表面塑料護套。準備一根直徑小于原預應力鋼絞線直徑的鋼筋3,本實施例為直徑6毫米的鋼筋,鋼筋3長度應比原來的鋼絞線長50厘米以上。將被破壞的原預應力鋼絞線從框架梁1中拔出。將鋼筋3穿入框架梁1原孔道內。將新的預應力鋼絞線4的一端與鋼筋3的一端焊接。用5噸手拉葫蘆5連接鋼筋3的另一端,并拉動鋼筋3,待新的預應力鋼鉸線4進入孔道后,一端用人力推送,另一端用手拉葫蘆5牽拉,兩端同時作用,分別采用對講機聯絡協調,做到人力與手拉葫蘆5同步進行,將新的預應力鋼絞線4穿入孔道內。再對新的預應力鋼鉸線4進行張拉,達到單根鋼絞線的原設計應力后錨固。
按照相同方法,將所有被破壞的預應力鋼絞線一一修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6879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