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白喉毒素與GM-CSF突變體的融合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65083.2 | 申請日: | 2007-04-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50238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10 |
| 發明(設計)人: | 歐陽晶;王健偉;洪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
| 主分類號: | C07K19/00 | 分類號: | C07K19/00;C12N15/62;C12N15/63;A61K38/16;A61P35/02;C12N1/21;C12P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關暢;任鳳華 |
| 地址: | 100039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白喉毒素 gm csf 突變體 融合 蛋白 及其 編碼 基因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白喉毒素與GM-CSF突變體的融合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
背景技術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是成人中發病率最高、兒童中發病率第二高的白血病,美國2006年預期新發病例為11,930例。目前用阿糖胞苷等化療藥物治療AML的藥效顯著,完全緩解率可以達到70%。但是大多數患者長期用藥產生耐藥性,最終會死于復發或治療綜合征(complication?of?treatment)。復發和難治性AML患者的存活中數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因此急需能夠避免多藥耐藥表型的、具有獨特治療機制的新型藥物。目前已知在88%AML患者的白血病細胞表面過量表達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高親和力受體(GM-CSFReceptor,GM-CSFR),而骨髓中的正常造血祖細胞,多能造血干細胞表面未發現有GM-CSFR(Hogge?DE,WillmanCL,Kreitman?RJ,Berger?M,Hall?PD,Kopecky?KJ,McLain?C,Tagge?EP,EavesCJ,Frankel?AE.Malignant?progenitors?from?patients?with?acute?myelogenousleukemia?are?sensitive?to?a?Diphtheria?Toxin-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fusion?protein.Blood,1998,92(2):589-595)。因此,GM-CSFR可能成為特異性治療AML的藥物靶標。
免疫毒素作為導向治療藥物,利用抗體、細胞因子等導向部分識別并結合特定的靶細胞表面,內吞進入細胞后,毒素效應部分發揮其細胞毒作用,從而特異性殺傷靶細胞。白喉毒素(Diphtheria?toxin,DT)是一種高效的生物毒素,全長535aa,分子量為58,330D,結構可分為3個彼此獨立的結構域:N端1-193aa是酶活性區(Catalytic?Domain,C區,DTA片段),205-378aa是跨膜轉運區(TransmembraneDomain,T區),386-535aa是細胞膜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Domain,R區)。這3個結構域在一級結構上不交叉,三級結構上也彼此獨立。在制備融合蛋白免疫毒素時,保存C和T區,R區用配體分子替換。由于白喉毒素類免疫毒素殺滅細胞的機制與傳統治療藥物破壞DNA或細胞分裂的機制不同,是通過C區的ADP核糖基轉移酶活性使真核細胞核糖體中的蛋白翻譯延伸因子EF2失活,抑制細胞蛋白的翻譯表達,并最終誘導靶細胞的凋亡,因此白喉毒素類免疫毒素對復發的、耐化療藥物的腫瘤細胞具有特異殺傷作用。目前唯一經美國FDA批準上市的免疫毒素即采用了截短的白喉毒素和IL2的融合蛋白(DAB389-IL2)。因此,以GM-CSFR為靶向的導向藥物將有效地特異性殺傷AML細胞,同時對機體的造血功能不造成嚴重損傷,從而有望為AML患者提供一種新型的、高特異性的治療藥物。目前雖然臨床試驗表明DT388-GMCSF有10%的有效性,但是發現DT-GMCSF形式的免疫毒素有2個重要的缺點:首先,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量非常低,不利于大量生產(Williams?MD,Rostovt?sevA,Narla?RK,Uckun?FM.Production?of?recombinant?DTct?GMCSF?fusion?toxin?ina?baculovirus?expression?vector?system?for?biotherapy?of?GMCSF-receptorpositive?hematologic?malignancies.Protein?expr?purif,1998,13:210-221)。雖然有人發現在桿狀病毒表達系統中可以得到高表達,但是由于迄今為止尚無桿狀病毒表達的蛋白藥物得到FDA的批準,可能繼續研制的阻力比較大。其次,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具有肝毒性,可能是肝臟的枯比細胞具有GMCSF受體而造成的損傷,(Frankel?AE,Powell?BL,Hall?PD,Case?LD,Kreitman?RJ.Phase?I?trial?of?anovel?diphtheria?toxin/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fusion?protein(DT388GMCSF)for?refractory?or?relapsed?acute?myeloid?leukemia.Clin?Cancer?Res,2002,8(5):1004-13;Westcott?MM,Abi-Habib?RJ,Cohen?KA,Willingham?MC,Liu?S,Bugge?TH,Leppla?SH,Frankel?AE.Diphtheria?toxin-murine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induced?hepatotoxicity?ismediated?by?Kupffer?cells.Mol?Cancer?Ther.2004,3(12):1681-9)故而仍需對蛋白進行改進,以降低體內的毒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未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6508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相變儲能微囊及其制備方法與裝置
- 下一篇:一種鹵化鎂加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