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通信電源蓄電池在線容量維護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54844.4 | 申請日: | 2007-07-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93903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2-26 |
| 發明(設計)人: | 段萬普 | 申請(專利權)人: | 段萬普 |
| 主分類號: | H01M10/42 | 分類號: | H01M10/42;G01R31/36;H01M10/48 |
| 代理公司: | 鄭州科維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理君 |
| 地址: | 450007河南省鄭州市中原***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通信 電源 蓄電池 在線 容量 維護 方法 | ||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蓄電池的維護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通信電源蓄電池的在線容量維護方法。
二.背景技術:
通信部門使用的密封蓄電池作為備用電源普遍應用于通信基站,但由于維護不當,電池損壞率非常高,現在的統計壽命為當使用3年左右時間時,結構容量就會下降到80%以下。結構容量是指電池的充分充電后的實際容量,在電池使用過程中,電池的結構容量經歷一個“先上升,再下降”的駝峰過程,駝峰的形狀取決于制造工藝和使用條件,結構容量低于使用標準會使蓄電池的保有容量偏低,這是造成蓄電池組整體容量偏低的一個原因,蓄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后,由于種種原因,電池的結構容量就會下降到不安全的限度。
密封蓄電池不是“免維護”電池,需要維護。目前通行的維護方法,大多是對其檢測浮充電壓、外觀清潔,對其關鍵性能的負載供電能力,即電池的結構容量和保有容量卻沒有實質性維護工作。電池實際使用3年左右,就發生結構容量低于80%的失效情況,現在許多單位采用“容量復原”的措施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實踐證明,經容量復原的電池正常無故障工作時間只有6~10個月左右。
信息產業部規定對密封電池要進行維護,但是并沒有維護的部標或國標。其實,只要對密封蓄電池采用全過程的合理維護,就可穩定地把通信用密封電池的實際使用壽命延長到8年以上。
三.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通信電源蓄電池的在線容量維護方法。
本發明為解決這個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通信電源蓄電池在線容量維護方法,其具體步驟是:
a.對運行狀態正常的基站,切斷交流電源,由蓄電池獨立給控制柜供電,用蓄電池保有容量檢測儀逐個檢測電池的負載電壓值UF,并記錄,檢測時應連續觀察控制柜顯示的電壓值,低于安全使用標準的電池應立即停止測量;
b.把負載電壓值UF低于安全使用標準的電池更換,保障電池組容量的均衡性;
c.補充水到極板高度后,再加500mL/500Ah,每次檢查電池,液面都應保持在這個高度;
d.對保有容量普遍偏低的蓄電池組,進行電子除硫化作業,偏低的標準以保有容量低于60%為界;
e.根據保有容量,調節并校準浮充電壓到54~56V,具體電壓值根據保有容量檢測值來確定,原則是浮充電壓應使最終的保有容量達到80%以上。
所述的通信電源蓄電池在線容量維護方法中,對使用的UPS電源中的12V連體電池,采用連體電池檢測儀檢測對其實際供電能力進行檢測,其余維護與基站電池相同。
所述低于安全使用標準的電池的負載電壓值UF為低于46.5V,所有操作都在這個電壓值以上進行。
所述的電子除硫化作業是:用電子電路產生脈沖波,對極板進行活化性充電,來消除蓄電池極板的不可逆硫酸鹽化,使極板恢復活性。
在基站的工作條件下電池的失容過程首先是水的散失,大部分水是從ABS塑料外殼散失的,水散失導致電解液密度上升,密度上升造成蓄電池端電壓的升高。由于基站浮充電壓是不變的,蓄電池端電壓的升高使實際充電電壓降低,結果導致充電不足,長期充電不足造成電池極板的不可逆硫酸鹽化,這就是蓄電池單節的失容過程。而當蓄電池組中有一個單節端電壓升高時,就會導致整組電池充電效果的下降。及時補加水,就可使電池的端電壓穩定在正常的水平,減少或避免上述的失誤。
蓄電池制造中有許多動態因素,這些因素是不穩定的,同一條生產線出來的產品,壽命會有較大的差別,這種固有的質量散差特性用戶是不能消除的。及時把失效電池檢測出,用合格品替代。控制蓄電池組中各單節容量的均衡性,是電池組維護的永恒內容。
本發明中檢測負載電壓值UF所采用的蓄電池保有容量檢測儀,是申請人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所授予的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98241043.1、名稱為蓄電池保有容量檢測儀)的專利產品。
本發明的積極有益效果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段萬普,未經段萬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5484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