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含有氨基酸的異形纖維的生產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49287.7 | 申請日: | 2007-06-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23988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2-17 |
| 發明(設計)人: | 潘文華;吳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潘文華;吳濤 |
| 主分類號: | D01D5/06 | 分類號: | D01D5/06;D01F1/10;D01F6/14;D01F6/16;D01F6/60 |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張新 |
| 地址: | 614802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含有 氨基酸 異形 纖維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纖維的生產制造方法,屬于國際專利分類表中所載“其它原料的人造絲或類似物,其制造方法”的技術領域,具體地說一種含有氨基酸的異形纖維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旱期傳統的紡織業所使用的纖維原料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諸如蠶絲、羊毛、羊絨等純天然動物蛋白質纖維,另一類是諸如棉、麻等植物纖維素纖維。一般來說,這兩類天然纖維具有獨特的、非規則的截面形狀,這是由天然纖維本身性質所決定的。天然纖維具有“非規則截面形狀”的重要特性正是形成天然纖維及其紡織制品特定品質和優良性能的主要原因。我們知道:蠶絲纖維的截面呈三角形形狀,使得絲綢制品具有特殊的質地手感和光澤美感,而棉纖維呈腰圓形并具有中心空腔的截面形狀,使得棉織制品具有獨特的吸濕保暖、親膚柔軟、穿著舒適等優良特性。可以說,天然纖維及其制品是最適合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最為理想的紡織品。但是純天然動物蛋白質纖維是完全依賴于從動物身上提取來獲得的,而植物纖維素纖維則需要栽種植物來獲取,由于畜牧養殖和植物栽種的生長周期特別長并且還受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影響很大,致使天然纖維的產量非常有限并且價格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僅僅依靠天然纖維是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隨著化學工業的高速發展,一種新型的合成纖維諸如滌綸、錦綸、丙綸、腈綸以及維尼綸等化學纖維相繼問世,可以說化纖的出現給全世界紡織、服裝等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能夠生產出千姿百態的服裝,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化纖為世界紡織服裝行業創造了至今長達幾十年經濟繁榮和興旺發達的空前盛況。但是化學纖維制品自身也有其致命性的缺陷:首先,化纖是利用不可再生的資源來進行制造的,它是對環境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采利用,將給子孫后代遺留下無窮后患;其次,由于化纖的截面形狀是由噴絲板上噴絲孔的形狀來決定的,它始終呈現出由噴絲孔形狀所決定的“規則的截面形狀”,使得化纖制品在吸濕保暖、親膚柔軟、穿著舒適等品質性能上總是不如人意,雖然可以設定不同幾形狀的噴絲孔來簡單地改變化纖截面形狀,也能改善化纖的保暖蓬松性,還可較好地解決起球鉤絲、吸濕和透氣等問題,達到提高化纖性能的目的。但是目前最好的化纖也不能形成如同天然纖維那樣具有“非規則的截面形狀”,這正是化纖制品與天然纖維制品在質量品質上存在著極大差距的內在原因。怎樣利用可再生的動植物蛋白質資源進行改性處理成為能與化纖原料進行接枝共聚共混的氨基酸,使氨基酸進入化纖原料組織并形成具有“非規則截面形狀”的異形纖維,使它能同時具有天然絲、棉纖維和化學纖維的二重優勢,這將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愿望。迄今為止,人們為了改善纖維質量、豐富纖維品種,已有大豆蛋白質纖維、菜籽蛋白質纖維、花生蛋白質纖維問世的報導,但是至今尚未見到有關應用化學方法獲得具有“非規則截面形狀”的含有氨基酸的異形纖維的相關文獻報道。這也正是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應用化學原理來獲得具有“非規則截面形狀”的含有氨基酸的異形纖維的生產方法,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它依次按如下步驟進行:
(1)備取原料:將富含動物蛋白質和植物蛋白質的物料進行分選、去污、破碎處理提取蛋白質作為原料備用。
上述所說的富含動物蛋白質的物料是指動物的卵、奶、毛、羽、角、皮、骨、甲、肉、血等,所說的富含植物蛋白質的物料是指大豆、花生、油菜籽、油茶籽、棉籽、芝麻、玉米、葵花籽、小麥等;
按如下方式提取蛋白質:將分選、去污、破碎處理后的物料放入反應釜內,按物料重量的8~12倍加入濃度為12~18%的NaOH溶液,調節pH為12~13,浸泡1~4小時后,加溫至60~80℃、在攪拌工況下反應50~80分鐘,再過濾棄渣,收集濾液,用濃度為12~18%的HCl調節濾液的pH為4~5,使濾液中的蛋白質沉析,然后過濾即制得蛋白質。
也可采用市購蛋白質成品直接作為原料備用。
(2)改性活化:將蛋白質原料放入反應釜內,加入清水配成濃度為8~12%的蛋白質溶液,用NaOH調節蛋白質溶液的pH為12~13,攪拌使蛋白質充分溶解,再按10~20mg/kg蛋白質原料重量的比例加入改性劑,控制反應溫度為95~110℃,在攪拌的工況下進行蛋白質改性反應,反應時間為50~70分鐘,待降溫至80~90℃時,再按蛋白質原料重量的0.3%~0.7%加入開鍵劑,在攪拌工況下進行斷開胱氨酸中“-S-S-”的反應,控制反應時間為25~40分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潘文華;吳濤,未經潘文華;吳濤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4928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