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改善皮膚油水平衡與痤瘡癥狀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37058.3 | 申請日: | 2007-0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34164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06 |
| 發明(設計)人: | 張永太;李國文;韓向東;張默存;況曉;田俊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36/896 | 分類號: | A61K36/896;A61K9/08;A61K9/10;A61K9/14;A61K9/16;A61K9/20;A61K9/48;A61P17/10;A61K35/5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光政 |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東***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改善 皮膚 油水 平衡 痤瘡 癥狀 藥物 組合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保健食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改善皮膚油水平衡與痤瘡癥狀的藥物組合物;另外,本發明還涉及該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當今社會,由于競爭壓力過大,或飲食不節,導致許多年輕從業者出現陰虛火旺引起的皮膚粗糙、面部痤瘡、便秘等癥狀。此類癥狀一般比較輕,達不到需要“治療”的程度,一般不提倡藥物治療,且西醫西藥并無很好的治療方法。祖國醫學擅于“調理”的優點便在此體現,根據中醫藥理論,采用具有滋陰作用的中藥復方內服,從身體內部進行調理,往往可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目前已上市的具有以上保健作用的保健食品中,以“龜苓膏”的食用范圍最廣,其保健效果也最得食用者認可。
目前專利文獻中所公開的用于調理以上癥狀的保健品中最具特色的當屬“龜苓膏”類保健食品,如關令華在中國專利CN1251305A中描述的新型龜苓膏即將傳統的龜苓膏經過水煎濃縮制成糖果狀或膠囊食用;而李超榮等在中國專利CN1294860A中則將傳統的龜苓膏制作成硬糖以方便食用;更有如李秋寶在中國專利CN1166343A中將傳統龜苓膏處方中添加某些藥物制成具有美白保健作用的“美白養顏龜苓膏”。綜合以上專利文獻,可以看出其劑型仍多停留在原始的劑型上,存在服用量大、攜帶不便等問題,而且均用水來提取,藥材利用率低。
基于以上分析,考慮到當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年輕人的消費喜好,本發明人以傳統“龜苓膏”基本方為基礎,依據中醫藥理論對原方其他非主要藥物進行調整,組成適合深度開發的便于制成現代流行劑型如“軟膠囊”的方劑,該方劑至今未發現任何有關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報道。本發明人經過反復研究,并通過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食實驗,反復驗證,終于在保證該方劑保健效果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確定了處方工藝,制成現代劑型之一“軟膠囊”,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能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能改善皮膚油水平衡與痤瘡癥狀的藥物組合物。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二是提供了上述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的改善皮膚油水平衡與痤瘡癥狀的藥物組合物主要選擇龜板、土茯苓進行組合,制成任何一種藥劑學上所說的劑型。具體用量為:龜板1-10份,土茯苓1-6份,優選為:龜板8份,土茯苓2份。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從而能夠通過滋陰降火來改善由陰虛火旺導致的皮膚粗糙與便秘等癥狀。其中,選用龜板是因為龜板味咸甘,性寒,歸腎、肝、心經。能滋陰益腎,腎陰充足,則虛陽下潛,心火則清,為治陰虛火旺,骨蒸癆熱,盜汗之癥之佳品;選用土茯苓是因為土茯苓味甘、淡、平,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通絡的功效。以土茯苓為臣,可輔龜板之滋陰,共奏清血毒、排濕毒、滋陰養顏之功能。
為達到更好的療效,本發明藥物組合物還與金銀花、蒲公英、生地組合,制成任何一種藥劑學上所說的劑型。具體用量為:龜板1-10份,土茯苓1-6份,生地1-6份,銀花1-6份,蒲公英1-6份;優選為:龜板8份,土茯苓2份,生地2份,金銀花2份,蒲公英0.2份。這是因為:金銀花性味甘寒,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散痛消腫之力強,為治痛腫瘡瘍陽癥的要藥;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入肝、胃經,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于乳癰腫痛,疔瘡熱毒,肺癰咳吐膿血痰,對熱毒所致的乳癰腫痛、疔瘡有良好的效果;生地即為地黃的干燥塊根,又稱干地黃,性味甘寒,入心、肝、腎、小腸經,功能滋陰涼血,適用于熱病發斑疹、身熱舌絳,或熱病傷陰、低熱不退、舌紅、口干、唇燥,以及血熱妄行等癥。以上三藥,皆有清熱解毒之效,而金銀花偏于清熱,蒲公英偏于解毒,生地偏于滋陰,共同佐助君臣之品滋陰清熱解毒。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中醫藥大學,未經上海中醫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3705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