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被動驅動的液晶顯示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027680.6 | 申請日: | 2007-04-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55395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17 |
| 發明(設計)人: | 寇志起;呂佳鵬;沈奕;李永忠;陳偉川;呂岳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汕頭超聲顯示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F1/139 | 分類號: | G02F1/139;G02F1/1337;G02F1/1335;G02B5/30 |
| 代理公司: | 汕頭市潮睿專利事務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德軒 |
| 地址: | 515065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被動 驅動 液晶顯示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液晶顯示器,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被動驅動的液晶顯示器。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器的種類很多,其中,扭曲向列相液晶顯示器(即TwistNematic?Liquid?Crystal?Display,簡稱TN-LCD)主要是利用液晶分子的旋光效應來實現顯示,由于TN-LCD的電致畸變曲線的陡度不高,因此很難應用于高對比度的顯示;超扭曲向列相液晶顯示器(即SuperTwist?Nematic?Liquid?Crystal?Display,簡稱STN-LCD)主要是利用液晶分子的雙折射效應來實現顯示,雖然STN-LCD極大地提高了電致畸變曲線的陡度,但仍存在交叉效應。TN-LCD和STN-LCD均屬于被動驅動模式(即無源模式)的液晶顯示器。
目前廣泛使用的TN-LCD、STN-LCD一般采用平行取向技術,即在關態時,液晶分子長軸在扭曲的同時沿玻璃基板表面平行排列,此時利用液晶分子的旋光效應和雙折射效應使光通過液晶盒,顯示為白態;而在開態時,液晶分子長軸全部垂直于玻璃基板表面,此時液晶分子的旋光效應或雙折射效應消失,從而阻止光的通過,顯示為黑態。采用平行取向技術,液晶分子在黑態時漏光比較嚴重,在白態相同的情況下,這必然會影響液晶顯示器對比度的提高。實際應用中的TN-LCD、STN-LCD的對比度只有幾十甚至更低。
另外,上述TN-LCD、STN-LCD響應速度較慢,視角也不寬。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高對比度的被動驅動的液晶顯示器。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被動驅動的液晶顯示器,包括兩個透明基板和負性液晶層,負性液晶層設于兩個透明基板之間,兩個透明基板靠近負性液晶層的一面上設有相對應的電極,兩個透明基板遠離負性液晶層的一面上各設有一偏光片,兩個透明基板的電極上均覆蓋有垂直取向層;兩偏光片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且兩偏光片的位相延遲量之和與負性液晶層的位相延遲量相匹配,其特征是:所述兩偏光片中至少有一偏光片為帶有垂直視角補償膜的偏光片;所述垂直視角補償膜是可以進行雙軸補償的C-Plate延遲膜。
具體可以是,兩偏光片均為帶有垂直視角補償膜的偏光片,或者一偏光片為帶有垂直視角補償膜的偏光片而另一偏光片為不帶垂直視角補償膜的偏光片。
優選上述垂直取向層是涂覆在透明基板的電極上并可對負性液晶分子進行垂直定向的聚酰亞胺層(即PI層),兩透明基板上的聚酰亞胺層的摩擦方向相互反平行;兩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均與聚酰亞胺層的摩擦方向成45°角。
負性液晶層的位相延遲量可以為半波長(以綠光波長為標準),也可以為半波長的奇數倍,這樣在開態時,從一偏光片入射的線偏振光通過負性液晶層后,其偏振面正好旋轉90°,與另一偏振片的偏振方向平行。優選負性液晶層的位相延遲量可以為半波長,這樣負性液晶層的厚度小,液晶顯示器的響應速度快。優選負性液晶層采用雙折射差大的液晶,這樣,在相同位相延遲量的條件下,可以減小負性液晶層的厚度,提高響應速度。
透明基板通常采用玻璃基板。
電極可由導電的且透明的材料制成。
優選兩偏光片都采用高偏振度(偏振度>99.99%)的偏光片。
本發明采用垂直取向技術,在黑態可以盡量減少漏光,提高對比度(>800∶1);采用聚酰亞胺層對液晶分子定向,可以避免采用電極取向的困難;采用半波長作為開態時的位相延遲量時,可以減小負性液晶層,提高液晶顯示器的響應速度;采用垂直視角補償膜,可增大液晶顯示器的視角;由于采用被動驅動方式,不需要薄膜晶體管,結構簡單,工藝易于實現,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關態);
圖2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開態)。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汕頭超聲顯示器有限公司,未經汕頭超聲顯示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2768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