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粉末冶金零件尺寸控制劑及其用途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24871.7 | 申請日: | 2007-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88666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2-19 |
| 發明(設計)人: | 包敢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包敢鋒 |
| 主分類號: | B22F1/00 | 分類號: | B22F1/00 |
| 代理公司: | 江陰市同盛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唐紉蘭 |
| 地址: | 214416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粉末冶金 零件 尺寸 控制 及其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粉末冶金材料。尤其是涉及一種粉末冶金零件尺寸控 制劑及其用途。屬粉末冶金技術領域。
隨著社會需求的穩步提升,粉末冶金零件的批量越來越大,質量要求 越來越高。多數產品要求各批次產品尺寸統一以適應流水線生產。但一副 粉末冶金模具的正常生產壽命最多40萬件,如要達到各批次產品尺寸統 一,則生產壽命在20萬件以下;工廠的工藝設備是一個系統變量,隨著時 間的變化存在一定波動,這造成了各批產品的尺寸波動,影響了產品的穩 定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或采用了模具涂層技術以修復磨損模具,或提 升設備檔次以提高設備能力指數Cmk等方法。但這些方法有的加工時間過 長,影響生產,修復模具所用時間與修復后模具使用時間基本相當;有的 投資巨大,機器的設備能力指數Cmk由1.33提升到1.67,投資額提高300%, 而且周期太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成本低、用量少、對產品 物理性能無不利影響、加入量與產品尺寸變化成線性的粉末冶金零件尺寸 控制劑及其用途以控制粉末冶金零件的尺寸變化。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粉末冶金零件尺寸控制劑,其特征 在于它主要是由以下質量百分比的原料組成:
325目以下Fe3P???????????????23%~26%
100目以下Distaloy?Acu???????62%~70%
325目以下Ni?????????????????4~15%。
本發明粉末冶金零件尺寸控制劑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按配比將325 目以下Fe3P、100目以下Distaloy?Acu和325目以下Ni稱重后在雙錐混合 器內以19~21r/min的轉速混合30~35min以成為預混合尺寸控制劑,然后 將混合好的尺寸控制劑按0.05%~0.15%的質量百分比加入到粉末冶金零件 原材料內,在雙錐混合器內以19~21r/min的轉速混合30~35min。
添加劑用量少要求添加劑成分對通常粉末冶金材料內某種成分敏感。 本發明選擇P元素作為尺寸控制劑的主要作用成分,P元素加入原材料中 后,在1050℃與Fe形成共晶,有強烈的固溶強化作用,對產品強度有利; P元素對原材料中的C含量非常敏感,加入量的變化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 尺寸。
如直接添加磷粉后,燒結過程中P無法完全擴散,部分位置P含量 0.80%,由于Fe-P共晶在P含量超過0.6%后脆性增加,引起產品的力學性 能波動,所以不能采用直接添加磷粉的方式。
本發明選擇Fe3P(-325目)作為本尺寸控制劑的基體,當采用Fe3P(-325 目)的P元素引入方式后,最高P含量為0.21%,在此含量內Fe-P共晶有 最佳的綜合力學性能。另外,同時由于P元素對產品的尺寸變化影響太大, 不利于生產過程中工藝控制,因此引入緩沖劑Cu和Ni,為避免偏析,Cu 的引入采用了Distaloy?ACu(-100目)。為了控制成本與不過多影響產品性 能,設計控制劑的添加量為0.05%~0.15%。為達到尺寸控制劑加入量與產 品尺寸變化成線形的要求,采用了實驗擬合法,發現在加入量為 0.05%~0.15%時對粉末冶金通用的Fe-C,Fe-Cu-C,Fe-Cu-Ni-Mo-C系列材 料,P:Cu:Ni(質量比)在67:66:100時線形擬合誤差為0.4%,73: 66:100時線形擬合誤差為9.5%,67:85:100時線形擬合誤差為11.5%, 67:66:80時線形擬合誤差為6.8%。因此確定P:Cu:Ni(質量比)為 67:66:100為最佳含量,換算成各引入劑含量質量比為12:33:5。即本 尺寸控制劑最佳配方為Fe3P(-325目)24%,Distaloy?ACu(-100目)66%, Ni(-325目)10%,加入量為0.05%~0.1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包敢鋒,未經包敢鋒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2487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