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人工濕地出水收集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022269.X | 申請日: | 2007-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66806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1-07 |
| 發明(設計)人: | 王世和;鄢璐;黃娟;明勁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葉連生 |
| 地址: | 21009***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人工 濕地 出水 收集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的出水收集裝置,屬于污水處理裝置制造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人工濕地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得到廣泛研究和應用的污水生態處理技術,具有高效、低耗、低投入及低維持技術等優點,其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已被逐漸認可。歐美和我國已建成了大量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但實際運行過程中發現,人工濕地中污水流態十分復雜,尤其是最為常用的水平潛流型人工濕地,在傳統的單口出水收集條件下,不能充分保證污水的水平流態,床體中較易出現短流、溝流、死角等現象,影響了濕地系統污水凈化功能的全面發揮,引起出水水質惡化,同時,這些異常水流現象極易導致有機質的局部積累,從而加快人工濕地床體的堵塞,大大縮短濕地的運行壽命,嚴重阻礙了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的推廣應用。本發明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擬平行流人工濕地出水收集器。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人工濕地出水收集器,通過該裝置的分布式來流系統,使出水在濕地全幅寬、全深度方向上均勻匯水,確保污水在濕地中的擬平行流流態,減少濕地中的短流、溝流及死角,解決有機質的局部積累問題,降低濕地的堵塞幾率,保證濕地系統正常運行。
技術方案:本發明為一種人工濕地出水收集器,該收集器包括礫石緩沖區、集水槽兩部分,其中,礫石緩沖區的進水端為本收集器的進水端,在該端設有穿孔布水花墻,穿孔布水花墻隨濕地寬度而設置,自上而下均勻打孔,對濕地出水進行控制,保證來流均勻分布;在礫石緩沖區的出水側設置笛形收集管,用于收集礫石緩沖區出水,笛形收集管由若干根笛形管組成,在每根笛形管上設有可控閥門,可控閥門的出水口位于集水槽中,集水槽的出水端設有集中出水收集裝置。笛形收集管外表面的上下兩側交錯設有通孔。笛形收集管設置在礫石緩沖區內高度為60cm至40cm處,集水槽用于收集濕地出水,在該集水槽體尾部設置集中出水收集裝置,將濕地出水排放出,集水槽控制長度為0.35m~0.50m。
有益效果:
(1)本發明可通過穿孔花墻保證濕地中水流以擬水平流流態流動,減少系統內部短流、溝流及死角,降低有機質的局部積累,防止濕地堵塞,有利于濕地正常穩定運行,延長濕地運行壽命。
(2)本發明中采用笛形管集水裝置,可均勻收集礫石緩沖區內各處出水,避免了礫石緩沖區出水短流和死角,同時設計了可控高位及中位出水口,可根據實際需要控制濕地運行水位。
(3)本發明可根據濕地實際進行布設,方便實用,大大減輕了濕地工程的設計施工工作量,同時有利于保證濕地的出水水質,對于濕地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人工濕地功能區示意圖,圖中有:1進水區,2處理區,3出水區。
圖2為人工濕地出水收集器裝置示意圖,圖2a為人工濕地出水收集器平面圖,圖2b為人工濕地出水收集器立面圖。圖中有:穿孔布水花墻3-1,笛形管集水裝置3-2,集中出水收集裝置3-3,礫石緩沖區3-4、集水槽3-5。
圖3為穿孔布水花墻3-1的平面示意圖。圖中有:花墻布水孔3-1-1。
圖4為笛形管集水裝置3-2的平面示意圖。圖中有:可控閥門3-2-1,笛形管3-2-2。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為人工濕地出水收集器,包括穿孔布水花墻、礫石緩沖區、笛形管集水裝置、集水槽及集中出水裝置五部分。
穿孔布水花墻隨濕地寬度而設置,至上而下均勻打孔,可對濕地出水進行控制,保證來流均勻分布,確保濕地中水流以平行態流動,減少濕地短流、溝流及死角,保證濕地系統穩定可靠運行。
礫石緩沖區內均勻填配一定粒徑的礫石,起到控制水流流速、減消動能的作用,同時可進一步保持出水水流在斷面的均勻性。
礫石緩沖區后部設置笛形收集管,用于收集礫石緩沖區出水,現有的研究結果表明,濕地中保持高水位運行,有利于系統凈化效率的提高和穩定,故本裝置中笛形收集管的高度設置在礫石區60cm及40cm處,收集管連接至出水管,同時設置可控閥門,用于調控出水高度,將出水收集入集水槽。
集水槽用于收集濕地出水,槽體尾部設置集中出水口,將濕地出水排放入指定管渠。在借鑒有關經驗的基礎上,需保證通過濕地填料橫截面的水流平均流速Q/Ac以不超過8.6m/d為宜,故集水槽控制長度為0.35m,可保證槽內水流平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22269.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