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生物有機肥的生產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710017845.1 | 申請日: | 2007-05-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050142A | 公開(公告)日: | 2007-10-10 |
| 發明(設計)人: | 李俊榮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俊榮 |
| 主分類號: | C05G1/00 | 分類號: | C05G1/00;C05C13/00;C05C9/00;C05D9/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達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文義 |
| 地址: | 712200陜西省***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物 有機肥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肥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生物有機肥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人類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許多便利同時,也飽嘗了環境污染,生態失 衡等帶來的惡果。葉面肥是營養元素施用于農作物葉片表面,通過葉片的吸 收而發揮功效的一種肥料類型。葉面施肥見效快、利用率高,用量少、施用 方法簡便,增產效果明顯,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目前,中國的科學施肥水 平整體還不高,部分地區仍然存在盲目施肥現象,肥料資源浪費嚴重,農業 生產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污染生態環境,加速土壤 質量衰退,直接影響糧食持續增產、農業提質增效、農民節本增收和農產品 質量安全。因此,加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施肥體系,生產無污染、無 殘留的生物肥料、提高肥料資源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耕地產出 率,開發新型的高效肥料勢在必行。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物有 機肥的生產方法。用該方法生產的生物有機肥,大大減少了化肥的污染和在 農副產品中的殘留量,并且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具有見效快、無毒、無害、 無殘留特點,是一種綠色無公害生物有機肥。
實現上述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生物有機肥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 于,包括按下列步驟:
1)在清洗干凈的蘑菇中加入2.1~10倍的水,再加入硫酸至pH值為1~ 5,攪拌均勻后,在10~50℃條件下浸泡3~10小時,過濾,沉淀,分離上清 液,靜置24小時后,得到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液體;
2)將步驟1)得到的液體在常溫下置放10~40天,轉化為清亮透明的淡 黃色、無沉淀、有刺激性濃氨味的液體即得到生物有機肥。
在本發明生物有機肥的生產方法中,調節pH值還可以用本領域其熟知的 酸如檸檬酸等。
用本發明生物有機肥的生產方法生產的有機肥的原理:
首次從蘑菇中提供出來的上清液其主要成份是蛋白質,為乳白色、有香 味、不透明液體,其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只有將其在常溫下置放一定的時 間,使蛋白質充分水解氨化轉化為清亮透明的淡黃色、無沉淀、有刺激性氨 味的液體時,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做為肥料使用。
為了加快蛋白質充分水解氨化,還可在步驟1)得到的液體中加入總體積 3%的尿素促進蛋白質充分水解快速轉化為氨類物質。
本發明的方法生產的生物有機肥主要成分為氨類物質,并含有微量的鐵、 鋅、錳、硼、鈣等微量元素。
本發明的有機液肥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從天然生物中提取的特種有機質, 內含多種植物誘導物質。使優良生長基因和抗逆基因傳遞信息,調動和激活 植物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起到超常的生長、增產及增值作用。增加葉綠素, 提高光合效率,加速氨基酸、蛋白質、糖和油脂及維生素的合成與積累,使 作物品質提高、產量增加,營養豐富色味均佳,外觀正規。
根據不同植物生長對微量元素的需求不同,還可以在本發明方法生產的 生物有機肥中增加其它功能性成份組成新的肥料。比如,加入一定的氮元素, 能進一步促進中草藥材枝桿生長;加入硼有利瓜果受粉坐果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生物有機液肥具有以下優點:
1)在保證同樣產品的情況下可以減少肥料施用量達3-4成;
2)利用率高,吸收運轉快,能及時滿足植物需要;
3)解決土壤對養分的吸附固定,有效養分低的矛盾,提高了養分利用率, 減少了大量土壤施肥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4)直接影響植物體內代謝,有促進不定根和不定芽的發育,產生大量的 吸收根和果菜掛果枝的產生及增強小麥的分蘗,能充分利用土壤中較大分子 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5)葉面施肥節省肥料,如磷、鉀及微量元素用量只相當于土壤施肥的1/5 -1/10;
6)成本低廉、耐儲存、久放不變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發明人給出的本發明的生物有機液肥在不同作物間的使用方法 和制造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1.制造例
1)稱取清洗干凈的蘑菇5公斤,加入2.1倍的水,再加入硫酸至pH值為 3,攪拌均勻后,在40℃條件下浸泡5小時,過濾,沉淀,分離上清液,靜置 24小時后,得到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液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俊榮,未經李俊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178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