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研究金屬直角切削切屑形成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710017149.0 | 申請日: | 2007-09-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26703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2-20 |
| 發明(設計)人: | 劉戰強;劉繼剛;吳繼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19/00 | 分類號: | G01N19/00;G01B11/16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書剛 |
| 地址: | 250061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研究 金屬 直角 切削 切屑 形成 方法 | ||
1.一種研究金屬直角切削切屑形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是:
(1)在工件上加工出兩個形狀相同的孔槽,兩個孔槽沿切削時工件的進給方向布置,每個孔槽由一個圓孔和一個直槽組成,直槽一端與圓孔連通,一端為工件的待加工表面外邊緣,兩個孔槽中圓孔圓心之間的距離為圓孔直徑的1.1~1.5倍;直角車削時每個孔槽中直槽的寬度是0.1~1.5mm,直角銑削時每個孔槽中直槽的寬度為每齒進給量的1.1~1.5倍,每個孔槽中圓孔的直徑為直槽寬度的2~2.5倍,圓孔的圓心離工件待加工表面外邊緣的距離等于徑向切削深度且至少等于圓孔直徑;
(2)對工件以機床允許的任意切削速度進行切削,當刀具切削到第一個孔槽時,工件表層上形成的切屑在第一個孔槽處與刀具快速脫離;第二個孔槽用來吸收切屑脫離瞬間與未脫離部位發生碰撞引起的彎曲變形,以防止導致切屑進一步變形;
(3)將所得切屑根部標本經研磨拋光處理,通過顯微鏡觀察切屑瞬時變形狀態,直接測量得到剪切角φ和第一切削變形區寬度Δy,在此基礎上通過以下計算獲取變形系數ξ、剪應變ε、應變率:
變形系數ξ=cosφ/sinφ
剪應變ε=(ξ2+1)/ξ
應變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10017149.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