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輪椅的氣動支承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0680006170.4 | 申請日: | 2006-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18441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5-21 |
| 發明(設計)人: | M·馬赫索斯;林方;S·泰勒 | 申請(專利權)人: | 芝加哥康復協會 |
| 主分類號: | A47C7/46 | 分類號: | A47C7/46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范莉 |
| 地址: | 美國伊*** | 國省代碼: | 美國;US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輪椅 氣動 支承 系統 | ||
1.一種輪椅,包括:
支承單元,該支承單元支承輪椅用戶身體的一部分;
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使得用戶能夠控制支承單元是充氣還是放氣;以及
壓縮機,該壓縮機向支承單元提供加壓空氣,以便使支承單元充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還包括:閥,其中,當用戶指示要使支承單元充氣時,控制單元向閥發送信號,以便使閥運動至第一位置,從而使加壓空氣能夠到達支承單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其中:支承單元支承用戶身體的胸部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其中:支承單元是多個支承單元中的一個,該多個支承單元包括胸部支承單元和骨盆支承單元。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其中:支承單元是多個支承單元中的一個,該多個支承單元包括布置在用戶身體胸部的相對側的第一胸部支承單元和第二胸部支承單元,該多個支承單元還包括布置在用戶身體骨盆的相對側的第一骨盆支承單元和第二骨盆支承單元。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輪椅,還包括:背部支承件,胸部支承單元和骨盆支承單元可樞轉地與背部支承件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輪椅,其中,控制單元包括:第一控制器,該第一控制器使得用戶能夠使胸部支承件充氣和放氣;以及第二控制器,該第二控制器使得用戶能夠使骨盆支承件充氣和放氣。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其中:支承單元是一組支承單元中的一個,該組是在輪椅上的多組支承單元中的一組,各組與壓縮機氣動連接,其中,控制單元包括與各組支承單元相連的控制器,控制器發送信號,以便使得與該控制器相關聯的這組支承單元能夠充氣或放氣。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還包括:布置在支承單元上的壓力傳感器,該壓力傳感器發送壓力數據,其中,當數據指示支承單元的壓力已超過預定極限時,壓縮機停止向支承單元充氣。
10.一種用于輪椅的支承系統,該支承系統包括:
布置在輪椅用戶的相對側的第一支承件和第二支承件,各支承件有氣囊,且各氣囊向用戶提供支承;
氣動通路;
空氣壓縮機,該空氣壓縮機通過氣動通路而與氣囊連接;
閥,該閥沿氣動通路布置,該閥有至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該第一位置,它使加壓空氣能夠從壓縮機運送至氣囊,而在該第二位置,它使空氣能夠從氣囊中逸出;以及
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響應用戶的第一輸入而向閥發送第一信號,以便使閥運動至第一位置而對氣囊充氣,并響應用戶的第二輸入而向閥發送第二信號,以便使閥運動至第二位置而使氣囊放氣。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系統,其中:氣囊是多個氣囊中的一個,閥是多個閥中的一個,且各閥與多個氣囊中的一個相連,控制單元包括多個控制器,各控制器與多個氣囊中的一個相關聯,且各控制器設置成向與氣囊相連的閥發送信號。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系統,其中:控制單元包括邏輯電路以及用于接收第一和第二輸入的裝置,邏輯電路設置成使得當用戶向接收裝置進行第一輸入時,邏輯電路產生充氣信號,而當用戶向接收裝置進行第二輸入時,邏輯電路產生放氣信號。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邏輯電路包括:計數器,該計數器接收表示第一和第二輸入的信號;一對與門,該對與門接收計數器的輸出;以及第一和第二中繼器,該第一和第二中繼器接收來自計數器的輸出,并響應該輸出而產生充氣或放氣信號。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還包括:充氣燈,當產生充氣信號時該充氣燈點亮;以及放氣燈,當產生放氣信號時該放氣燈點亮。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系統,其中:接收裝置從包括開關和按鈕的組中選擇。
16.一種用于支承輪椅用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接收來自用戶的輸入,該輸入與輪椅上的支承單元相對應;
根據該輸入而向閥發送信號,以便使閥置于第一位置;
使加壓空氣通過氣動通路而從壓縮機通過閥傳送給支承單元;以及
向支承單元充氣,以便向用戶身體的一部分提供支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芝加哥康復協會,未經芝加哥康復協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80006170.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