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針距調節滑塊專用刀具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69052.2 | 申請日: | 2006-1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84652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2-05 |
| 發明(設計)人: | 葛長存;馬富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萬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B27/00 | 分類號: | B23B27/00;B23B29/24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孫仿衛 |
| 地址: | 2152***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調節 專用 刀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刀具,特別是用于在工業縫紉機上的針距調節滑塊上加工退刀槽的專用刀具。
背景技術
如圖1和圖2所示,針距調節滑塊是應用在工業逢紉機上用來調節針距的零件,它是影響縫紉機性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針距調節滑塊(4)的一側具有軸柄(41),另一側開有缺口(42),該缺口(42)的上壁面(421)和下壁面(422)需要與工業縫紉機上的針距調節器的圓弧面相匹配。如果上壁面(421)或下壁面(422)與針距調節器的圓弧面配合不當,會直接影響縫紉機針距的間距大小。通常針距調節滑塊(4)的加工順序是:先對缺口(42)進行粗銑,再對上壁面(421)車圓弧,同時加工上退刀槽(43),然后再對下壁面(422)車圓弧,同時加工下退刀槽(44),最后對缺口(42)的槽底面(423)和上壁面(421)以及下壁面(422)進行精磨。
現有技術中,采用一般的刀具在加工針距調節滑塊時,上壁面和上退刀槽以及下壁面和下退刀槽的加工需要分開兩次進行。這使得針距調節滑塊必須經過兩次裝夾,不但加工工序復雜、加工效率低,多次裝夾加工也導致誤差累計,使得加工出來的上壁面與下壁面之間的距離誤差較大,而且上退刀槽和下退刀槽的槽口錐度較大。最終導致缺口的上壁面和下壁面與針距調節器的圓弧面不匹配,因此縫紉機在高速運轉時會產生振動、噪音大及斷線率高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在針距調節滑塊上一次性加工缺口以及退刀槽的專用刀具。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針距調節滑塊專用刀具,包括刀柄,所述的刀柄的一端部設置有第一刀片,所述的刀柄的一端部還設置有第二刀片,所述的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分別位于所述的刀柄上相對的兩側,且所述的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上分別具有兩個相互垂直且突出于所述的刀柄的切削刃。
所述的刀柄上還開設有錐孔,所述的錐孔內可拆卸地插有至少部分呈楔形的楔塊,所述的錐孔的孔壁上沿其軸向開有開口,所述的開口在錐孔的軸向延伸穿透錐孔的孔壁,所述的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分別位于所述的開口的兩側。
所述的刀柄上還開設有與所述的錐孔相連通的螺紋孔,所述的楔塊為錐頭螺釘,且該錐頭螺釘的端部螺紋配合連接在所述的螺紋孔內。
在進行車削加工時,針距調節滑塊被偏心夾持在車床的卡爪上,針距調節滑塊轉動,刀柄帶著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進給,從而一次性完成一對退刀槽以及上壁面和下壁面的加工。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實用新型在刀柄的一端部設置兩個刀片,使得針距調節滑塊上的缺口、上退刀槽以及下退刀槽可一次性加工完成,減小了加工誤差,能夠將缺口寬度公差控制在0.005mm以內,這樣不僅較大地提高了產品正品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也提高了加工效率,減少了工人的勞動量,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另外,通過在刀柄上設置彈性開口,使得本實用新型可適合多種尺寸的零件加工。
附圖說明
附圖1為針距調節滑塊的主視圖;
附圖2為針距調節滑塊的左視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仰視圖;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在加工針距調節滑塊時的示意圖;
其中:1、刀柄;11、開口;12、錐孔;13、螺紋孔;2、楔塊;31、第一刀片;32、第二刀片;4、針距調節滑塊;41、軸柄;42、缺口;421、上壁面;422、下壁面;423、槽底面;43、上退刀槽;44、下退刀槽。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附圖3至附圖5所示,一種針距調節滑塊專用刀具,包括刀柄1,刀柄1的一端部設置有第一刀片31和第二刀片32,第一刀片31和第二刀片32分別位于刀柄1上相對的兩側,且第一刀片31和第二刀片32上分別具有兩個相互垂直且突出于刀柄1的切削刃。其中,第一刀片31和第二刀片32采用YG6X硬質合金材料,這種材料能提高刀片的硬度,增加耐磨性和抗彎曲性,從而使本實用新型具有更好的金屬切削性能。
在進行車削加工時,針距調節滑塊4被偏心夾持在車床的卡爪上,針距調節滑塊4轉動,刀柄1帶著第一刀片31和第二刀片32進給,從而一次性完成對缺42的上壁面421、下壁面422、上退刀槽43以及下退刀槽44的加工。其中所述的“上”、“下”位置關系與附圖5中所示相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萬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江蘇萬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6905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