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太陽能熱水器的全自動智能蓄熱艙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60117.7 | 申請日: | 2006-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82758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1-28 |
| 發明(設計)人: | 蘇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俊 |
| 主分類號: | F24J2/46 | 分類號: | F24J2/46;F24D1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5600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太陽能熱水器 全自動 智能 蓄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太陽能,特別是一種太陽能熱水器的內水箱。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太陽能熱水器的內水箱為一個,在使用時,只要進入冷水,原有熱水的溫度將馬上降低,就再也沒熱水可用,必須等陽光再照射集熱一整天方可使用;再重新加熱,一、加熱的時間長;二、熱水浪費嚴重,所以使用時很不方便;另外,一般的熱水器上水大多以手動為主,經常容易忘記;用傳感器進行水位控制,而傳感器的平均使用壽命為18個月左右,成本高;若在使用時,傳感器失靈,會導致水位無法控制,水流漫流。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任務在于提供一種太陽能熱水器的全自動智能蓄熱艙。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太陽能熱水器的全自動智能蓄熱艙包括外水箱、內水箱、導流管、等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水箱分為A、B、C三個艙體,中間以隔板隔開,在各隔板的下端均嵌一根導流管,將三個蓄熱艙的水融貫。
所述外水箱設有防寒保護層。
所述A艙上部裝有自動上水器、備用進水口和排氣孔。
所述自動上水器的閥門為浮球閥。
所述B艙的底部留有排污孔和排氣孔。
所述C艙上有排氣孔,底部有出水孔和電加熱孔。
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熱水器的全自動智能蓄熱艙的優點在于:
1.自動化程度高:因上水器上的閥門為浮球閥,能自動控制水位,一般情況下,上水時可將控制水流的閥門長期置于打開狀態,使熱水器自動補水,無須每天重復機械地上水、等待水位到限后關水。完全實現“傻瓜式”操作。
2.冷水、熱水分離分層:因內水箱分為三個艙體,冷水、溫水和熱水均分離。這樣,在使用時,即使邊加冷水邊使用,或突然加冷水,熱水將通過導流管集中于溫度最高的C艙體內,熱水的溫度不會下降,仍可正常使用。
3.內水箱的三個艙體內均有導流管融通:在艙體與艙體相鄰的隔板上均嵌有導流管,導流管的一端浮于水的面,冷水進入后,經過加溫,變成熱水向上浮,正好到達導流管的管口,流進導流管,再因自身的重力向下流,進入另一個艙體,這樣從A艙體到B艙體到C艙體,水流已依次被前面的艙體加過溫,C艙溫度就最高。這樣一種傳遞式加熱法,加快了出熱水的速度,提高了熱水溫度,還保證了熱水和冷水不會混合。
4.在內水箱C艙里裝有電加熱器:電加熱器安裝在溫度最高的C艙內,加熱時,省時省電。
附圖說明
圖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由圖可見,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熱水器的全自動智能蓄熱艙由設有防寒保護層的外水箱1和內水箱2構成,內水箱2用隔板3、隔板4隔為A、B、C三個艙體,該三個艙體均與真空集熱管7相連接。在A艙體的上部設補水艙8,進水管9經過補水艙8進A艙體,在補水艙8中的進水管9上有浮球閥門10,用于控制水位;當水箱水位不足時,水流自動進入,當水位到位時,浮球閥門10上浮,堵住水流,即控制水位還能及時補水;在A艙體下方還留有預留進水管11,作防備之用;由圖示,A艙體與B艙體相鄰處的隔板3下端嵌導流管5,該導流管5的一端浮于A艙體水體的上部分,另一端與B艙體相通,使用時,當A艙體中的水通過集熱管加溫,溫度變高的那部分水上浮,正好到達導流管5的管口,流進導流管,水再因自身的重力順導流管向下流,進入B艙體,B艙體為冷水變熱水的一個過渡艙體,在該艙體的上方留出排氣孔12做出氣用,下方留排污孔13清潔水質。有一定溫度的水流這樣從A艙體到B艙體,受B艙體的集熱管繼續加熱,溫度持續上升,在B艙體與C艙體相鄰處,隔板4的下方嵌有導流管6,作用與導流管5相同。經過B艙體加熱過的水再次通過導流管6進入C艙體,此時C艙體的水溫是三個艙體水溫最高的一個,在該艙體再加溫,熱水溫度提升速度快,水溫也變高得快。另外,考慮連續陰雨的天氣,在C艙體的底部還安置電加熱器,不但可以在陽光集熱不足的情況之下應急,裝在水溫最高的C艙體內,對局部水溫加熱,水溫上升快,省時省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俊,未經蘇俊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6011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