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有限位增壓部件的間隙與制茶壓力自動調節機構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46942.1 | 申請日: | 2006-10-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69851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1-07 |
| 發明(設計)人: | 董佰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董佰生 |
| 主分類號: | A23F3/06 | 分類號: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2500***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限位 增壓 部件 間隙 壓力 自動 調節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炒制機械,特別是涉及扁茶炒制機炒具與鍋底之間的間隙和制茶壓力的自動調節機構。
背景技術
綠茶作為純天然保健飲品,深受人們歡迎,尤其是扁形綠茶,如龍井、旗槍等,因其色、香、形、味俱佳,而特別受到青睞,但其加工過程十分復雜。扁茶炒制機的出現大大減輕了炒茶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在炒茶的整個過程中,炒制初期,青葉體積大,葉嫩多汁,炒具宜輕壓,散發一定量的水份后,茶葉體積減小,炒具壓力由輕逐漸轉重,實現理直成條、壓扁成形的目的,茶葉炒制的最后階段要進一步增大壓力,增強茶葉與炒鍋、炒具之間,茶葉與茶葉之間的摩擦,使其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成為條索理想、色澤翠綠、光滑度好、茶香透出、手感沉實、干濕適度的優質茶葉。因此要求茶葉炒制機械不但有性能完善、操縱便利的炒臂與炒鍋間距離與制茶壓力的控制機構,同時還需要有能夠適應動態的制茶全過程的炒具與炒鍋底間隙和壓力的自動調節機構。現有茶機自動調節的一般措施是在炒手臂中安裝彈簧和伸縮桿,有的是把彈簧伸縮桿機構安裝在可動炒鍋的支桿上。有了這一機構后,彈簧和伸縮桿能跟隨控制機構的動作和炒制的實際過程自動調節炒具與炒鍋底的間隙和最大壓力,同時還增加了炒具炒茶時按壓的時間和距離,減小了沖擊和震動,但單純的彈簧伸縮桿機構的壓力控制有一定范圍,無法適應茶葉炒制的最后階段炒具用足夠大的壓力按壓摩擦茶葉的要求,性能欠完善。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茶機彈簧、伸縮桿機構不能滿足茶葉炒制后期對炒具與炒鍋間隙與壓力的要求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有限位增壓部件的自動調節機構。該機構結構簡單,不但能在茶葉炒制的過程中自動調整炒具與炒鍋之間的間隙與壓力,并且在茶葉炒制的最后階段,由于限位增壓部件的作用,控制炒具炒鍋間隙,并且產生足夠的壓緊力。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實用新型由伸縮桿、伸縮桿座、彈簧、限位增壓部件和調節零件、鎖緊件組成,在伸縮桿座內安裝伸縮桿,伸縮桿座與伸縮桿間設置彈簧,并設置了控制伸縮桿活動的最終位置的限位部件。
本發明還可以設置伸縮桿初始位置調節零件、彈簧預緊零件、限位增壓部件位置調節控制零件。
該自動調節機構可用于用各種不同形式的調控機構調節控制炒鍋與炒手臂相對位置的茶機;可安裝于炒手臂上,也可安裝于控制炒鍋位置的控制桿上或凸輪式茶機調控凸輪位置的控制機構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機構結構簡單、成本低,不但能在炒茶時隨著炒具與炒鍋距離的逐步調整與變化,彈簧相應變形,伸縮桿移動,從而自動調節間隙與壓力,增大按壓摩擦距離,并且在炒制最后階段,由于限位增壓部件的作用,炒具與鍋底茶葉接觸摩擦移動中有一段弧長,伸縮桿被限位增壓件頂死,茶機的一些機件產生彈性變形、抄具表面復蓋的彈性墊層受到強烈擠壓,從而控制炒鍋炒具間隙、產生足夠的制茶壓力,使炒制壓扁磨光一步到位,所制茶葉品質好;由于設置了比較完善的調節環節,可防止伸縮桿被限位增壓件頂死時,機件產生過大彈性變形或發生炒具被卡死、電機過載等情況,可靠性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結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自動調節機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與安裝使用示意圖。
圖2為第二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第二個實施例安裝于炒鍋位置控制桿上的運動簡圖。
圖4為第三個實施例的結構與安裝示意圖。
圖中:1、伸縮桿,2、伸縮桿座,3、彈簧,4.1、限位套筒,4.2、限位擋鐵,4.3、限位螺母,5.1、初始位置調節螺母,5.2、彈簧預緊螺母,5.3、擋鐵固定螺栓,5.4、鎖緊螺母,6、炒臂,7、緊定套,8、轉軸,9、炒具,9.1、滾輪,9.2、炒具滑塊,10、平衡拉簧,11、炒鍋底,11.1、炒鍋端板,12、控制桿,13、凸輪,14、彈簧座,15、茶葉。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董佰生,未經董佰生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4694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連接器
- 下一篇:烷氧基化合物、薄膜形成用原料和薄膜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