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處理用精煉爐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40660.0 | 申請日: | 2006-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81886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1-28 |
| 發明(設計)人: | 許興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許興義 |
| 主分類號: | C22B13/02 | 分類號: | C22B13/02;C22B7/00;F23G7/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華鼎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韓洪 |
| 地址: | 313112浙江省長興縣林***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廢舊 蓄電池 回收 處理 精煉爐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鉛酸蓄電池領域,尤其涉及廢舊鉛酸蓄電池中固體廢物回收處理用精煉爐。
【背景技術】
鉛酸蓄電池的應用很廣泛,可以為各類產品提供動力。目前作為無煙交通工具被大力推廣的電動自行車上基本都是采用鉛酸蓄電池提供行走動力。但是,鉛酸蓄電池易造成“二次污染”卻使這種新型代步工具的發展頗受非難。
鉛酸蓄電池由正負極板、隔板、殼體、電解液和接線樁頭等組成,其放電的化學反應是依靠正極板活性物質(二氧化鉛和鉛)和負極板活性物質(海綿狀純鉛)在電解液(稀硫酸溶液)的作用下進行,其中極板的柵架,傳統蓄電池用鉛銻合金制造,免維護蓄電池是用鉛鈣合金制造。
廢舊的鉛酸蓄電池含有汞、鉛、鎘、鉻、鎳、錳等重金屬和酸、堿等電解質溶液,一旦進入人體,會損害神經系統、造血功能、腎臟和骨骼,有的還能致癌。隨意拋置的廢舊鉛酸蓄電池所分解出的重金屬和有毒廢液,會對生態平衡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成為新的環境污染源。
鉛酸蓄電池的回收處理工藝不完善,易造成二次污染,已成為制約其應用的關鍵問題。目前,回收鉛酸蓄電池的再生鉛廠都是采用簡易的單純反射爐混煉法進行冶煉。這種工藝蓄電池拆卸過程中酸液易滲漏進入土下造成污染;含鉛物燃燒不充分,鉛回收率低,一般只能達到80%左右,殘留的鉛排放到到大氣中還是會造成污染;生產車間中有較多的鉛塵,影響操作工人的身心健康;廢氣及煙塵排放設備簡易,易泄露,對環境造成污染。這些泄露的廢水中含有在空氣中自然沉降的煙塵懸浮物及重金屬離子,直接造成對地下水及居民飲用水的污染;廢渣中含有鉛、砷、銻等礦物質沉積在土壤中,很難被清除,并逐步在農作物中聚集,通過食物鏈,造成對動物和人體的危害。國外也有采用先脫硫,再火法還原的熔煉技術的,但是該技術設備投入大,需要鼓風爐、反射爐、電爐及轉爐等多種設備,且其工作過程中同樣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其中,反射爐和精煉爐是對含鉛廢物進行回收處理的重要設備。反射爐將含鉛廢物熔煉后得到的粗鉛還要再進入精煉爐進行熔解除渣,再加其他金屬配置成鉛基合金。
目前的精煉爐都是采用爐前有燃燒爐口,人工加煤操作的方式進行燃燒加熱,存在工人加煤捅煤灰塵太大,溫度不到位,燃燒不充分,鉛回收率低,熔解時間長,對人體和環境會造成傷害等缺陷。
所以,如何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的精煉爐,煙塵小,加熱快,熔解時間短,熔解充分,對人體和環境無傷害,成為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處理領域技術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一種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處理用精煉爐,煙塵小,加熱快,熔解時間短,熔解充分,對人體和環境無傷害。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處理用精煉爐,包括爐體、操作臺、煙道、熔煉鍋、出鉛管,所述爐體中間為空腔,爐體的頂部設置操作臺,操作臺的下方設置有熔煉鍋,熔煉鍋置于爐體的空腔內,爐體中上部位置設置有煙道,煙道與爐體的空腔相通,熔煉鍋的下部連接有出鉛管,還包括煤氣管,所述煤氣管的一端設置在爐體的中下部位置,與爐體的空腔相通,另一端連接到煤氣發生爐。
作為優選,還包括隔熱層,所述隔熱層設置在爐體的周圍。
作為優選,還包括外鋼板層,所述外鋼板層設置在隔熱層的四周。
作為優選,所述爐體采用若干塊耐火磚堆砌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煤氣發生爐通過煤氣管對精煉爐進行氣燃燒加溫,克服了煤燃燒時工人加煤捅煤灰塵太大,溫度不到位等缺陷,煙塵小,加熱快,熔解時間短,熔解充分,對人體和環境無傷害。在爐體外設置隔熱層,減少爐體內的熱量損失,節省了能源。在隔熱層外再設置外鋼板層,加強了整體的牢固度。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廢舊鉛酸蓄電池回收處理用精煉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許興義,未經許興義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4066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