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溝渠式蛙池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40231.3 | 申請日: | 2006-1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87325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2-12 |
| 發明(設計)人: | 吳成根;樂銀根 | 申請(專利權)人: | 吳成根 |
| 主分類號: | A01K67/02 | 分類號: | A01K67/02;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陳繼亮 |
| 地址: | 311600浙江省杭州***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溝渠 式蛙池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養殖石硅領域,尤其是一種溝渠式蛙池。
背景技術
石蛙俗稱“石雞”學名棘胸蛙Rana?spinosa?David,是我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肉質細嫩潔白、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自古是名饌珍肴;并具有滋補強身、清心潤肺、滋陰降火、健肝胃、補虛損等多種功效。由于野生石蛙資源量日漸匱乏,人工養殖石蛙成了廣大農民群眾致富的愿望之一。目前石蛙養殖戶普遍采用的是“方形蛙池養殖法”。“方形蛙池”面積4.0m2~10.0m2、池高0.8m,磚砌、水泥抹面,池內有水面、陸地,設石穴、食臺,安裝進水管與排水孔,池上方設網蓋。由于這種“囚禁式”養殖模式與石蛙原來的生態環境相距甚遠,不利其生長與繁育,易患病害;且費工費水、操作不便,工作效率低,成活率只有10%左右。正因為上述原因,石蛙養殖企業效益普遍不佳,難以形成規模,石蛙人工養殖事業進程緩慢。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現有的缺點,提供一種仿生態的溝渠式蛙池。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溝渠式蛙池,封閉的圍墻內主要包括產卵區、孵化區,變態區、幼蛙區和成蛙區,變態區、幼蛙區和成蛙區均設有一組溝渠,溝渠之間通過平臺過渡連接;孵化區由一組方形孵化池和一條通道組成;產卵區為一條長方形水渠,產卵區和成蛙區通過渠壁相連,水渠的一端與總進水管相連通,水渠的出水口通過一組第一進出水管與成蛙區的一組溝渠相連通;成蛙區的出水口通過第二進出水管與變態區、幼蛙區的溝渠相連通;變態區、幼蛙區的出水口通過第三進出水管排出。
所述的產卵區和成蛙區作為一個區域,孵化區作為一個區域,變態區作為一個區域、幼蛙區作為一個區域,四個區域之間通過圍墻分隔。
所述的變態區和幼蛙區的溝渠數量之和與成蛙區的溝渠的數量相同。
所述的變態區、幼蛙區和成蛙區的溝渠的出水處均設有攔污柵。
所述的變態區、幼蛙區和成蛙區的頂部架設了遮陽網和黑光燈。
所述的溝渠上設有石穴蓋板。
所述的第一進出水管、第二進出水管和第三進出水管為L型鐵管,埋于溝渠水深一側。
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為石蛙提供了接近原生態的生長環境,十分有利于石蛙的棲息、繁殖和生長。與“方形蛙池養殖法”比較,具有“節地、節水、節餌、節勞”等特點,按照同樣的養殖規模,可節省一半場地、減少用水量50%、節省飼料20%,員工操作管理簡便,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最令人寬慰是成活率大幅度提高,達到了98%以上。“石蛙溝渠型池生態養殖技術”的實用新型,是我國石蛙養殖業的重大突破,為促進石蛙規模化養殖、加快石蛙產業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B-B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產卵區1,孵化區2,變態區3,幼蛙區4,成蛙區5,攔污柵6,第一進出水管7,第二進出水管8,第三進出水管9,圍墻10,遮陽網11,黑光燈12,石穴蓋板13,平臺14,溝渠1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這種溝渠式蛙池,封閉的圍墻10內主要包括產卵區1、孵化區2,變態區3、幼蛙區4和成蛙區5,所述的產卵區1和成蛙區5作為一個區域,孵化區2作為一個區域,變態區3作為一個區域、幼蛙區4作為一個區域,四個區域之間通過圍墻10分隔,變態區3、幼蛙區4和成蛙區5均設有一組溝渠15,溝渠15之間通過平臺14過渡連接。
產卵區1,面積11m2?22.0m×0.5m,為溝渠狀池一只,溝深0.4m、水深0.2m;水從一側總進水管進入、由8個出水孔流入成蛙區。由于產卵區1和成蛙區5是相通的,產卵區1和成蛙區5通過渠壁相連。成蛙會自己從成蛙區5進入產卵區1產卵,完成產卵后又自己從產卵區1返回成蛙區5。產孵區的進水系養殖場的總進水,出水則經過第一進出水管7進入成蛙區5。
孵化區2,面積96m2?32.0m×3.0m,由14只方形孵化池和一條通道組成。孵化蛙池2.0m×2.0m,水深0.1~0.2m。石蛙卵巢由人工從產卵區1移送至孵化區2,在這里完成石蛙卵巢孵化成蝌蚪的生長過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吳成根,未經吳成根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4023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