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吊秤的偏移支撐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32856.5 | 申請日: | 2006-09-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72411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1-07 |
| 發明(設計)人: | 陳家祥 | 申請(專利權)人: | 英展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G21/00 | 分類號: | G01G21/00;G01G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楊俊波 |
| 地址: | 臺灣省***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偏移 支撐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吊秤的偏移支撐結構,其主要是針對吊秤傳感器上、下連結端的樞接結構施以改良設計,使吊秤于該樞接點具有偏移支撐的作用,能確保吊秤的量測精度。
背景技術
如圖6所示,一般電子吊秤的主要結構,是于秤體10內部設置有一傳感器20,使傳感器20的頂端結設一吊環30,而傳感器20底端則結設一可勾掛重物的掛鉤40來組結構成。
如圖7所示,而該掛鉤40與傳感器20間的連接結構是以一承套50、一螺栓60及一栓軸70所組成,使承套50于筒身開設一軸向的切槽501供掛鉤40容置,而承套50于切槽501底部設有一穿孔502供螺栓60由內向外貫穿旋鎖至傳感器20上,且使螺栓60的螺栓頭601卡抵于切槽501底部,該承套50于其套體上開設有一徑向貫穿的軸孔503,使掛鉤40容置于切槽501中后,可通過栓軸70穿設軸孔503而將掛鉤40施以活動樞接定位。據此,當掛鉤40勾掛被測物進行量測作業時,可利用承套50與螺栓60的匹配結構,而使掛鉤40可具有一回旋的應對轉向作用。
但上述的樞接結構是憑借承套50與螺栓60的軸接配合,而此一動作則以螺栓頭601卡抵于切槽501底部為最大受力點,故當切槽501底部未能與螺栓頭601形成面接觸時(意即承套50受力產生側向偏移狀態),則也使螺栓60有應力集中而破壞其樞接結構,同時承套50與螺栓60彼此間的旋動狀態也有干涉的顧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吊秤的偏移支撐結構,使吊秤于傳感器上、下連結端的樞接結構處,設計成具有側向偏移的支撐結構,能確保吊秤的量測結果不失精準。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吊秤的偏移支撐結構,主要是使一魚眼軸承以其一端所延設的螺栓來螺鎖至傳感器底端,而在魚眼軸承上則以一軸柱貫穿供一卸扣活動軸接,如此,即構筑成吊秤的偏移支撐結構。
較佳地,使傳感器于頂端部螺鎖一魚眼軸承供吊環活動軸接。
較佳地,該軸柱于尾端部螺鎖有一螺帽并穿設一開口銷以確保卸扣活動軸接的定位效果。
較佳地,該魚眼軸承于螺栓上利用一螺帽與一防脫墊片予以螺鎖固定至傳感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結構的效果是顯著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吊秤的偏移支撐結構,確實可使吊秤通過樞接端的魚眼軸承支撐彌補側向偏移作用無礙,使因掛鉤偏斜所引發的量測失準情形可獲得預期的校正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子吊秤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子吊秤的結構組合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組合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偏移支撐狀態示意圖。
圖6為傳統電子吊秤的結構組成示意圖。
圖7為傳統電子吊秤其掛鉤與傳感器間的連接結構分解立體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秤體?????????????20......傳感器
30......吊環???????????????40......掛鉤
50......承套???????????????501......切槽
502......穿孔??????????????503......軸孔
60......螺栓???????????????601......螺栓頭
70......栓軸???????????????1......秤體
2......傳感器??????????????3......吊環
4......掛鉤????????????????41......掛環
5......魚眼軸承????????????51......螺栓
52......螺帽???????????????53......防脫墊片
6......軸柱????????????????61......螺帽
62......開口銷?????????????7......卸扣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英展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英展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3285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