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淺敞式綜合生化污水處理池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30710.7 | 申請日: | 2006-07-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71329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1-07 |
| 發明(設計)人: | 汪一平;汪曉白;汪曉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汪一平;汪曉白;汪曉忠 |
| 主分類號: | C02F3/00 | 分類號: | C02F3/00;C02F3/30;C02F1/5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24000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淺敞式 綜合 生化 污水處理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的處理。具體地說是一種淺敞式綜合生化污水處理池。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污水處理池內容各異,繁簡不同,功能較全的污水處理池通常按工藝要求將不同功能的反應池分開設置,然后再拼組運行。此中就單一的生化反應池而言往往反應的利用不夠充分,因而存在著設施復雜,造價高,資源浪費的問題,其運行成本也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出一種綜合性能良好的淺敞式綜合生化污水處理池。它將各功能分池共建于一體的池內,從而方便了綜合多元的微生物生化反應措施的安排和采用,污水在一個擁有螺旋式(或彎折式)池道內單流向推動中充分地進行污水的綜合處理。
本實用新型的淺敞式綜合生化污水處理池,包括處理池、污水進口、出水口、排污管、給料裝置和泵閥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處理池呈長圓形,向上敞開,中間設有一級沉淀池,集水池,二級沉淀池;沿周圍設有螺旋式環形綜合生化處理的池道。一級沉淀池設有污水進口和下接沉積物的排污管;集水池上設有回流噴射裝置,下接有排污管;二級沉淀池上接有外排上清水的出水口,下接有排污管;其間設有溢流堰和引流口,引流口的高低水平按從一級沉淀池—集水池—二級沉淀池以自流方式階梯設置;池道中設有串聯式半球網狀纖維填料。
所述的池道中,用于綜合生化反應附著載體固定的串聯式半球網纖維填料沿池道斜向設置,形成靜態固定載體。
所述的池道中,回流噴射裝置沿處理池橫跨于各池道上。用以在縱向池道中間隔地制造高壓氣水混合的噴射流,形成活動載體。
所述的回流噴射裝置,其噴射管是氣水噴射管,空氣導管與噴射球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淺敞式綜合生化污水處理池的積極效果主要是:
1)、由于污水池中布滿有長長蜿蜒的單向池道,便于安裝用于附著的活動載體,也便于給料(加藥);池道通過其相關設施和裝置,組成動態與靜態微生物進行著相互結合與相互互補的綜合、高效、徹底、充分的生化反應。
2)、由于在中間集中設有一級沉淀池,集水池,二級沉淀池,便于管理:合理設置進水口、出水口和排污管,包括各池之間的高程設置和自流管理。
3)、本淺敞式綜合生化污水處理池設施簡約,工藝結構簡單,反應效率高,節約能源,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它適用于不同規模的多種廢水和污水處理。還可配套進行標準化、工廠化生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側向結構示意圖。
圖3是橫跨各池道的回流噴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帶外接空氣管的噴射裝置單元圖。
圖5是一種噴射球的結構圖。
圖6是一種串聯式半球網纖維填料的單元結構圖
圖7是串聯式半球網纖維填料,沿池道縱向間隔地安裝結構示意圖。
其中:
1.一級沉淀池;2.集水池;3.二級沉淀池;4.出水口;5.溢流堰;6.螺旋式池道端口;7.噴射管;8.回流噴射裝置;9.溢流堰;10.污水進口;11.池道;12.排污管;13.排污管;14.噴射泵閥;15.排污管;16.溢流堰;17.噴射球;18.空氣導管;19.噴射球殼;20.噴口;21.空氣導管接端;22.噴射管接端;23.吊墜(或懸浮塊);24.纖維絲;25.半球網;26.端繩;27.塑網外套;28.串聯式半球網纖維絲填料;29.水平面;30.池道底面;
a.(一級沉淀池)引流口;b.(集水池)引流口;c.(二級沉淀池)引流口;d.流向。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見附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汪一平;汪曉白;汪曉忠,未經汪一平;汪曉白;汪曉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3071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