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手指脫魚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620125563.4 | 申請日: | 2006-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0976788Y | 公開(公告)日: | 2007-11-21 |
| 發明(設計)人: | 秦中元 | 申請(專利權)人: | 秦中元 |
| 主分類號: | A01K97/18 | 分類號: | A01K97/18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維益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凌霄 |
| 地址: | 213104江蘇省常***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手指 脫魚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漁具,尤其是一種用于臺釣脫鉤的手指脫魚器。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臺釣隊伍的不斷壯大,各類形式的臺釣比賽舉行也日趨頻繁,在比賽過程中要求上魚快、脫魚快。眾所周知,脫魚在臺釣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環節,而現有的傳統脫魚器,一般都固定設置在魚護上,在進行脫鉤時,將子線搭在脫魚器的彎鉤上,為了在拉到子線過程中不致使子線脫離脫魚器上的彎鉤,需讓子線繞過彎鉤,然后向下方向拉動子線。用這種脫魚器進行脫鉤,一方面操作不順手,脫鉤費時費力,另一方面由于子線與彎鉤之間作用力較大,產生摩擦也較大,子線容易磨損,產生卷曲、斷線。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通常的脫魚器操作不便,在脫鉤過程中子線易磨損、卷曲、斷線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手指脫魚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手指脫魚器,具有用于脫鉤的鉤針和用于套裝在無名指和小指上的“8”字型指環,鉤針的尾部與指環固定連接,端部設置有彎勾,指環上開設有并排的無名指孔和小指孔。
為了在指環套在無名指和小指上后可以方便地進行脫鉤,脫鉤時使用更順手,進一步地:所述鉤針尾部與小指孔外環面固定連接,伸出方向與無名指孔和小指孔并排方向一致,伸出后的鉤針設置有彎折。
一方面保證了鉤針的剛性要求,另一方面要求鉤針端部鉤針比較細,以更便于脫鉤,進一步地:所述鉤針為尾部粗端部細的變徑結構。
為了使指環套于手上后手感更舒適,再進一步地:所述無名指孔孔徑Φ1為20~22mm,小指孔孔徑Φ2為18~20mm,兩孔間的孔中心距L為22~26mm。
為了避免脫鉤時彎勾的鉤尖扎入魚嘴,影響脫鉤速度,再一步地:所述彎勾上翹,上翹角度α為30°~40°。
為了使子線能夠順勢滑入鉤針端部的彎勾,再進一步地:所述彎折為圓弧彎折,彎折半徑R為40~6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設計新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加快了脫魚速度,同時,減小了子線磨損、彎曲、斷線,大大延長了子線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中:1.鉤針??2.指環??3.彎勾??4.無名指孔??5.小指孔??6.彎折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的一種手指脫魚器,具有用于脫鉤的鉤針1和用于套裝在無名指和小指上的“8”字型指環2,鉤針1的尾部與指環2固定連接,鉤針1為尾部粗端部細的變徑結構,在鉤針1端部設置有彎勾3,彎勾3上翹,上翹角度α為30°~40°,指環2上開設有并排的無名指孔4和小指孔5,所述鉤針1尾部與小指孔5外環面固定連接,伸出方向與無名指孔4和小指孔5并排方向一致,伸出后的鉤針1上設置有彎折6,所述彎折6為圓弧彎折,彎折半徑R為40~60mm。無名指孔4的孔徑Φ1為20~22mm,小指孔5的孔徑Φ2為18~20mm,兩孔間的孔中心距L為22~26mm。
使用時,先將手指脫魚器的指環2套于持竿手的無名指和小指的指根部位,這樣手指脫魚器固定于手指上,當魚上鉤后,持竿手提出釣竿,另一只手抓住子線,將魚提拉到魚護的上方,然后將子線倚靠在鉤針1上,此時魚處于鉤針1的下方,在魚的重力作用下,子線沿鉤針1外圓面自然下滑到鉤針1的彎勾3處,隨著不斷上拉子線,最后子線端部的魚鉤也倚靠著彎勾3從魚嘴上退出,魚落入下方的魚護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秦中元,未經秦中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62012556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